|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 前言 | 第9-14页 |
| 第一章 高密度无固相完井液加重剂的选择 | 第14-30页 |
| ·配制水性能评价与主要离子分析 | 第14-20页 |
| ·水样中Ca~(2+)、Mg~(2+)离子含量的测定 | 第14-16页 |
| ·水样中Fe~(2+)、Fe~(3+)的测定 | 第16-17页 |
| ·水样中硫酸根含量的测定 | 第17页 |
| ·水样中氯离子含量的测定 | 第17-18页 |
| ·水样中悬浮固体含量的测定 | 第18-19页 |
| ·小结 | 第19-20页 |
| ·单一可溶性金属盐加重剂对完井液密度的影响 | 第20-23页 |
| ·NaCl加量对完井液密度的影响 | 第20页 |
| ·KCl加量对完井液密度的影响 | 第20-21页 |
| ·MgCl_2加量对完井液密度的影响 | 第21页 |
| ·CaCl2加量对完井液密度的影响 | 第21-22页 |
| ·ZnCl_2加量对完井液密度的影响 | 第22页 |
| ·CaBr_2加量对完井液密度的影响 | 第22-23页 |
| ·ZnBr_2加量对完井液密度的影响 | 第23页 |
| ·小结 | 第23页 |
| ·复合可溶性金属盐加重剂对完井液密度的影响 | 第23-30页 |
| ·NaCl饱和时,加入其它种类的金属盐对完井液密度的影响 | 第23-25页 |
| ·KCl饱和时,加入其它种类的金属盐对完井液密度的影响 | 第25-26页 |
| ·MgCl_2饱和时,加入其它种类的加重盐对完井液密度的影响 | 第26-28页 |
| ·CaCl_2饱和时,加入其它种类的加重盐对完井液密度的影响 | 第28-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二章 完井液处理剂的研制与性能评价 | 第30-42页 |
| ·完井液加重剂结晶抑制剂的合成与性能评价 | 第30-38页 |
| ·盐水结晶温度的测试 | 第30-33页 |
| ·加重剂结晶抑制剂DM/AM/AA三元共聚物的合成 | 第33-36页 |
| ·结晶抑制剂DM/AM/AA三元共聚物的性能评价 | 第36-38页 |
| ·增粘剂的筛选与性能评价 | 第38-39页 |
| ·降失水剂的筛选与评价 | 第39-40页 |
| ·高浓度金属离子对处理剂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40-42页 |
| 第三章 完井液缓蚀剂的合成与性能评价 | 第42-54页 |
| ·缓蚀剂概述和研究进展 | 第42-44页 |
| ·缓蚀剂 | 第42页 |
| ·国内外缓蚀剂的研究进展 | 第42-44页 |
| ·咪唑类季铵盐型缓蚀剂HS-1的合成 | 第44-47页 |
| ·缓蚀剂合成原材料 | 第44页 |
| ·合成方法 | 第44-45页 |
| ·反应原理 | 第45页 |
| ·反应物摩尔比的影响 | 第45页 |
| ·催化剂的选择 | 第45页 |
| ·反应方式的影响 | 第45-46页 |
| ·季铵化条件的确定 | 第46页 |
| ·咪唑啉季铵盐化学结构的表征 | 第46-47页 |
| ·完井液缓蚀剂的性能评价 | 第47-53页 |
| ·缓蚀剂评价实验步骤 | 第47-48页 |
| ·密度为1.90g/cm~3的完井液中加入缓蚀剂的实验 | 第48-50页 |
| ·密度为2.10g/cm~3的完井液中加入缓蚀剂的实验 | 第50-53页 |
| ·缓蚀剂作用机理讨论 | 第53-54页 |
| 第四章 高密度完井液性能的评价 | 第54-62页 |
| ·高密度无固相完井液的流变性评价 | 第54-55页 |
| ·完井液流变性的评价 | 第54页 |
| ·完井液的抗温性能 | 第54-55页 |
| ·高密度无固相完井液抑制粘土膨胀能力实验 | 第55-58页 |
| ·清水的膨胀实验 | 第55-56页 |
| ·密度为1.90g/cm~3完井液的膨胀实验 | 第56-57页 |
| ·密度为2.00g/cm~3完井液的膨胀实验 | 第57页 |
| ·密度为2.10g/cm~3完井液的膨胀实验 | 第57-58页 |
| ·抑制膨胀作用机理 | 第58页 |
| ·不同密度的完井液与采出液的配伍性研究 | 第58-62页 |
| ·实验仪器 | 第59页 |
| ·试液及岩心的准备 | 第59页 |
| ·不同密度完井液对采出液粘度的影响 | 第59页 |
| ·不同密度完井液与采出液的配伍性 | 第59-60页 |
| ·岩心实验 | 第60-61页 |
| ·小结 | 第61-62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详细摘要 | 第68-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