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合成洗涤剂发展历程 | 第11页 |
·合成洗涤剂生产工艺 | 第11-12页 |
·合成洗涤剂废水水质特点 | 第12页 |
·合成洗涤剂水质毒性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国内外废水处理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外合成洗涤剂废水处理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论文整体思路及工作内容 | 第18-19页 |
·试验检测项目及主要仪器设备 | 第19-20页 |
第二章 ABR、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简介 | 第20-30页 |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简介 | 第20-22页 |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发展概述 | 第20页 |
·厌氧反应器分类 | 第20-21页 |
·厌氧消化机理 | 第21-22页 |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优缺点 | 第22页 |
·ABR工艺简介 | 第22-27页 |
·ABR工艺的理论基础 | 第23页 |
·ABR工艺的进展 | 第23-26页 |
·ABR工艺的主要性能特点 | 第26页 |
·ABR工艺的研究趋势 | 第26-27页 |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简介 | 第27-30页 |
·生物接触氧化技术研究进展 | 第27页 |
·生物膜工艺工作原理 | 第27-28页 |
·生物接触氧化的填料 | 第28-29页 |
·生物接触氧化法工艺特点 | 第29-30页 |
第三章 ABR反应器的启动及运行试验研究 | 第30-46页 |
·试验构造及材料 | 第30-31页 |
·反应器的设计及构造 | 第30页 |
·接种污泥 | 第30-31页 |
·废水水质 | 第31页 |
·ABR反应器的启动过程 | 第31-33页 |
·启动运行结果及分析 | 第33-37页 |
·启动初期过程 | 第33-35页 |
·启动中期过程 | 第35-36页 |
·启动后期过程 | 第36-37页 |
·ABR反应器运行参数的影响因素 | 第37-40页 |
·VFA对反应器运行的影响 | 第37-38页 |
·温度对反应器运行的影响 | 第38-39页 |
·碱度对反应器运行的影响 | 第39-40页 |
·ABR反应器动力学研究 | 第40-44页 |
·模型的选择 | 第40-41页 |
·模型的推导 | 第41-42页 |
·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42-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生物接触氧化启动及运行试验研究 | 第46-59页 |
·试验构造及材料 | 第46-47页 |
·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的构造 | 第46页 |
·生物膜载体的选取 | 第46-47页 |
·接种污泥 | 第47页 |
·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的启动过程 | 第47-49页 |
·污泥的培养驯化及挂膜 | 第47-48页 |
·反应器的启动及运行 | 第48-49页 |
·启动运行结果及分析 | 第49-52页 |
·单独启动阶段 | 第49-50页 |
·第一次联合运行阶段 | 第50页 |
·冲击及恢复阶段 | 第50-51页 |
·第二次联合运行阶段 | 第51页 |
·启动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 | 第51-52页 |
·运行参数的影响因素 | 第52-54页 |
·溶解氧(DO)对反应器运行的影响 | 第52-53页 |
·生物营养素对反应器运行的影响 | 第53-54页 |
·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54-57页 |
·动力学模型的选择 | 第54-55页 |
·动力学模型的推导 | 第55-56页 |
·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ABR─生物接触氧化联合工艺处理LAS废水 | 第59-69页 |
·工艺流程及试验设备 | 第59页 |
·联合工艺最佳参数确定 | 第59-62页 |
·水力停留时间的确定 | 第59-60页 |
·碳氮比的确定 | 第60-61页 |
·联合工艺运行分析 | 第61-62页 |
·紫外光谱分析 | 第62-65页 |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第62-63页 |
·不同运行条件下的紫外光谱图 | 第63-65页 |
·联合工艺抗冲击能力研究 | 第65-66页 |
·联合工艺技术经济分析 | 第66-67页 |
·技术可行性分析 | 第66页 |
·经济技术及环境效益分析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建议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