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国内混煤燃烧技术研究状况 | 第13-17页 |
·国外混煤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混煤燃烧特性的热重实验研究 | 第20-36页 |
·实验煤样的选取和制备 | 第20页 |
·实验煤样的选取 | 第20页 |
·实验煤样的制备 | 第20页 |
·实验煤样的常规分析 | 第20-23页 |
·实验煤样的工业分析 | 第21-22页 |
·实验煤样的元素分析 | 第22页 |
·实验煤样的发热量分析 | 第22-23页 |
·热重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23-28页 |
·实验仪器介绍 | 第23页 |
·热重分析仪的工作原理 | 第23-24页 |
·热重分析系统的影响因素 | 第24-26页 |
·热重曲线分析 | 第26页 |
·实验条件及过程 | 第26-27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27-28页 |
·混煤燃烧特性分析 | 第28-35页 |
·着火特性分析 | 第28-30页 |
·综合燃烧特性研究 | 第30-32页 |
·燃烧动力学参数分析 | 第32-34页 |
·燃烧特性指数G F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TOPSIS 方法与灰色系统理论 | 第36-44页 |
·TOPSIS 决策方法理论 | 第37页 |
·TOPSIS 决策分析步骤 | 第37-39页 |
·灰色系统理论 | 第39-40页 |
·基于TOPSIS 法的灰色系统理论 | 第40页 |
·灰色聚类算法步骤 | 第40-42页 |
·模糊TOPSIS 求解步骤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混煤结渣特性的实验研究及结渣强度预测 | 第44-56页 |
·常用结渣指标与煤灰结渣特性的关系 | 第44-47页 |
·根据单一成分判别煤灰结渣特性 | 第44-45页 |
·根据灰熔点温度进行预测 | 第45-46页 |
·碱酸比B/A、沾污指数R 及硅比 G | 第46-47页 |
·综合结渣指数 R | 第47页 |
·煤灰熔融性实验 | 第47-51页 |
·煤灰的制取 | 第47页 |
·煤灰灰熔点的测定 | 第47-51页 |
·模糊TOPSIS 与灰色系统评判混煤的结渣性 | 第51-55页 |
·影响煤结渣性能的因素集及评判等级的确定 | 第52页 |
·指标值及分级标准的数据处理 | 第52-53页 |
·影响煤灰结渣性能的各因素权重η_(jk) 的确定 | 第53页 |
·确定白化函数函数值f_(jk) | 第53-54页 |
·确定各煤样不同结渣等级的权重δ_(ik) | 第54页 |
·煤样结渣等级的灰色归类 | 第54-55页 |
·利用模糊 TOPSIS 求解各等级灰类结渣强弱顺序 | 第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混煤配比方案的确定及优化软件的实现 | 第56-68页 |
·混煤技术 | 第56页 |
·煤质特性分析 | 第56-57页 |
·混煤配比方案的评定 | 第57-62页 |
·优化混煤配比指标 | 第58-59页 |
·利用TOPSIS 决策法优化混煤配比步骤 | 第59-62页 |
·混煤优化配比计算软件的实现与应用 | 第62-67页 |
·LabVIEW 软件简述 | 第62-63页 |
·软件界面介绍 | 第63-64页 |
·计算过程 | 第64-67页 |
·混煤优选系统的应用意义 | 第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情况 | 第75-76页 |
附录B:混煤热分析部分数据及软件程序设计过程 | 第76-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