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井下油水分离系统使用原因 | 第10-14页 |
·目前大部分油井所暴露的问题 | 第10-12页 |
·井下油水分离技术介绍 | 第12-13页 |
·井下油水分离技术的优点 | 第13-14页 |
·井下油水分离系统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井下油水分离技术的提出 | 第14页 |
·井下油水分离系统的发展 | 第14-15页 |
·井下油水分离系统基本类型 | 第15-22页 |
·按照油水分离的分离方法分类 | 第16-19页 |
·按照提供能量的泵的种类分类 | 第19-22页 |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本研究的井下油水分离系统方案 | 第24-41页 |
·井下油水分离系统方案设计 | 第24-25页 |
·井下油水分离系统工作流程 | 第25-26页 |
·主要组件介绍 | 第26-41页 |
·潜油离心泵 | 第26-33页 |
·水力旋流器 | 第33-37页 |
·潜油电机 | 第37页 |
·电机保护器 | 第37-41页 |
第三章 井下油水分离系统同井管柱设计 | 第41-48页 |
·井下油水分离系统同井管柱设计 | 第41-45页 |
·工艺管柱简介 | 第41页 |
·井下座封管柱示意图 | 第41-42页 |
·管柱组成及工具简介 | 第42-45页 |
·工艺管柱下入施工过程 | 第45-48页 |
·检查工具 | 第45页 |
·井筒准备 | 第45页 |
·下入卡封管柱 | 第45-46页 |
·下入注水管柱 | 第46-47页 |
·起出管柱 | 第47-48页 |
第四章 井下油水分离系统匹配研究 | 第48-87页 |
·井下油水分离系统主要组成部分 | 第48页 |
·井底流入动态关系 | 第48-54页 |
·单相流体流入动态 | 第49-50页 |
·气液两相流体流入动态 | 第50-52页 |
·油、气、水三相渗流时的动态预测 | 第52-54页 |
·井筒压力分布计算 | 第54-71页 |
·井筒压力分布计算流程 | 第54-56页 |
·原油物性参数的计算 | 第56-60页 |
·奥齐思泽斯基方法 | 第60-68页 |
·沿程阻力系数计算 | 第68-71页 |
·井下油水分离系统节点分析 | 第71-73页 |
·节点系统分析方法 | 第71页 |
·本系统的节点分析 | 第71-73页 |
·井下机组匹配研究 | 第73-83页 |
·注水层吸水性能对井下机组匹配的影响 | 第73-74页 |
·井下机组匹配过程 | 第74-78页 |
·改进的旋流器溢流嘴设计 | 第78页 |
·改进的旋流器底流嘴设计 | 第78-79页 |
·节流嘴压降特性 | 第79-83页 |
·井下机组的地面监测 | 第83-87页 |
·井下机组地面监测步骤 | 第83-85页 |
·井下机组地面调整步骤 | 第85-87页 |
第五章 井下油水分离系统匹配软件开发 | 第87-106页 |
·软件开发语言及适用环境 | 第87-89页 |
·软件开发平台Visual Basic 6.0 简介 | 第87-89页 |
·软件的适用环境 | 第89页 |
·软件可实现的功能 | 第89-90页 |
·软件主要模块和操作步骤 | 第90-104页 |
·数据输入模块 | 第91-94页 |
·井底流入动态计算模块 | 第94-96页 |
·机组匹配设计模块 | 第96-98页 |
·地面监测计算模块 | 第98-101页 |
·曲线绘制模块 | 第101-102页 |
·其他模块 | 第102-104页 |
·关闭软件 | 第104页 |
·软件应用实例 | 第104-106页 |
结论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附录 | 第111-11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