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1 前言 | 第12-2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 ·海底脊槽状底形形态特征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声学底质分类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海底脊槽状底形形成原因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4-36页 |
| ·研究区位置 | 第24-25页 |
| ·地形地貌特征 | 第25-27页 |
| ·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 | 第27-28页 |
| ·海洋动力环境特征 | 第28-36页 |
| ·潮汐、潮流特征 | 第28-33页 |
| ·海流特征 | 第33-36页 |
| 3 资料来源及处理 | 第36-42页 |
| ·多波束数据 | 第36-38页 |
| ·数据来源 | 第36-37页 |
|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37-38页 |
| ·海底表层沉积物取样资料 | 第38-39页 |
| ·资料来源 | 第38-39页 |
| ·资料处理及分析 | 第39页 |
| ·潮流、海流资料 | 第39-42页 |
| ·资料来源 | 第39-40页 |
| ·资料处理及分析 | 第40-42页 |
| 4 海底底形形态特征 | 第42-67页 |
| ·高精度海底DTM 的建立 | 第42-46页 |
| ·基于DTM 的海底地形参数提取 | 第46-53页 |
| ·地形起伏度与地表粗糙度 | 第46-49页 |
| ·坡度与坡向 | 第49-53页 |
| ·多波束海底声纳影像图的形成 | 第53-57页 |
| ·海底RSDs 及沙脊地形地貌特征分析 | 第57-67页 |
| ·RSDs 及沙脊形态特征 | 第57-63页 |
| ·RSDs 及沙脊表层纹理特征 | 第63-64页 |
| ·典型地貌剖面分析 | 第64-67页 |
| 5 海底沉积物分布及声学底质分类 | 第67-86页 |
| ·海底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 | 第67-73页 |
| ·沉积物类型及分布 | 第67页 |
| ·沉积物粒度特征 | 第67-71页 |
| ·表层沉积物厚度 | 第71-73页 |
| ·多波束声学底质分类方法研究 | 第73-86页 |
| ·反向散射强度与底质类型关系模型的构建 | 第73-75页 |
| ·多波束反向散射强度数据预处理 | 第75页 |
| ·基于SOFM 神经网络的多波束底质分类 | 第75-80页 |
| ·基于改进LVQ 神经网络的多波束底质分类 | 第80-86页 |
| 6 海底底形形成原因 | 第86-103页 |
| ·现代水动力环境分析 | 第86-93页 |
| ·基于POM 模式的M2 分潮数值模拟分析 | 第86-91页 |
| ·基于实测资料的海流特征分析 | 第91-93页 |
| ·古潮流场分析 | 第93-95页 |
| ·海底RSDs 及沙脊形成演变过程探讨 | 第95-103页 |
| ·海平面变化及古潮流场对RSDs 及沙脊形成的作用 | 第95-97页 |
| ·现代水动力作用对RSDs 及沙脊的影响 | 第97-101页 |
| ·RSDs 及沙脊形成与演变 | 第101-103页 |
| 7 结论 | 第103-10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5-117页 |
| 致谢 | 第117-118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8-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