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绪论 | 第13-23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6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3-15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一、产业集聚理论的研究 | 第16-19页 |
二、开发区产业集聚理论研究 | 第19-20页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20-22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 第22-23页 |
第一章 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理论 | 第23-36页 |
第一节 经济开发区综述 | 第23-26页 |
一、开发区定义 | 第23-24页 |
二、开发区的特征 | 第24-26页 |
第二节 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理论分析 | 第26-36页 |
一、产业集聚的特点和优势 | 第26-29页 |
二、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 第29-33页 |
三、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与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 | 第33-35页 |
四、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中政府要素的重要作用 | 第35-36页 |
第二章 嘉兴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36-50页 |
第一节 嘉兴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概况 | 第36-41页 |
一、启动阶段 | 第36-37页 |
二、产业积累阶段 | 第37-38页 |
三、产业发展阶段 | 第38-39页 |
四、主导产业形成阶段 | 第39-41页 |
第二节 嘉兴经济开发区产业现状分析 | 第41-46页 |
一、总体规划 | 第41-42页 |
二、五大工业主导产业情况 | 第42-44页 |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 | 第44-45页 |
四、高新技术产业情况 | 第45-46页 |
第三节 嘉兴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46-50页 |
一、传统优势竞争力的逐渐丧失 | 第46-47页 |
二、产业同构性矛盾、企业植根性问题突出 | 第47-48页 |
三、主导产业分散、产业层次偏低 | 第48-49页 |
四、创新能力不强 | 第49-50页 |
第三章 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 第50-61页 |
第一节 国外开发区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模式 | 第50-52页 |
一、车轮式产业集聚 | 第50-51页 |
二、多核式产业集聚 | 第51页 |
三、网状式产业集群 | 第51-52页 |
四、混合式产业集群 | 第52页 |
第二节 国内开发区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模式 | 第52-57页 |
一、空间集聚模式 | 第53页 |
二、专业市场模式 | 第53-55页 |
三、卫星型模式 | 第55页 |
四、企业集团模式 | 第55-57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经验对嘉兴经济开发区发展产业集聚的借鉴和启示 | 第57-61页 |
一、选择合理的产业集群模式 | 第57页 |
二、突出品牌建设,提升产业形象 | 第57-58页 |
三、注重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 | 第58-59页 |
四、营造良好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 第59-61页 |
第四章 促进嘉兴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发展的政府对策 | 第61-72页 |
第一节 波特理论对嘉兴开发区产业集聚发展政府角色定位的指导 | 第61-65页 |
一、产业集聚的战略规划者角色 | 第61-62页 |
二、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者角色 | 第62-63页 |
三、产业集群的监督管理者角色 | 第63-65页 |
第二节 促进嘉兴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发展的政府对策和建议 | 第65-72页 |
一、建立以产业集群为导向的产业体系 | 第65-67页 |
二、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 第67-68页 |
三、构建区域网络系统 | 第68-69页 |
四、优化创新环境 | 第69-70页 |
五、强化人力资源和区域文化 | 第70-72页 |
结束语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