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10-21页 |
| 第一节 黑麂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1. 生物学与种群生态学方面的研究 | 第10-12页 |
| 2. 保护遗传学方面的研究 | 第12-13页 |
| 3. 黑麂的生存现状 | 第13-14页 |
| 第二节 AFLP、SCAR 及其在物种鉴定方面的应用 | 第14-19页 |
| 1.A FLP 标记技术 | 第14页 |
| 2.A FLP 特点及其在物种鉴定方面的应用 | 第14-15页 |
| 3. SCAR 标记技术 | 第15-16页 |
| 4. SCAR 在物种鉴定方面的应用 | 第16-18页 |
| 5. AFLP-SCAR 复合分子标记相关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黑麂AFLP-SCAR 种特异性探针制备 | 第21-50页 |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第21-37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 ·样品 | 第21页 |
|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21-22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22-37页 |
| ·基因组DNA 提取 | 第22-23页 |
| ·皮张DNA 提取 | 第22-23页 |
| ·血液DNA 提取 | 第23页 |
| ·AFLP 分析 | 第23-31页 |
| ·基因组DNA 的双酶切 | 第24-25页 |
| ·酶切片段的连接反应 | 第25-26页 |
| ·预扩增 | 第26-27页 |
| ·选择性扩增 | 第27-28页 |
| ·黑麂种特异性标记的筛选 | 第28-31页 |
| ·SCAR 分析 | 第31-36页 |
| ·黑麂种特异性AFLP 条带的回收 | 第31-32页 |
| ·PAGE 回收产物的PCR 扩增 | 第32页 |
| ·PCR 产物的纯化 | 第32-33页 |
| ·连接 | 第33页 |
| ·转化 | 第33-34页 |
| ·筛选阳性克隆 | 第34页 |
| ·阳性克隆测序 | 第34-35页 |
| ·SCAR 引物的设计与检测 | 第35-36页 |
| ·多重PCR 检测 | 第36-37页 |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第37-44页 |
| 1. 利用AFLP 技术获得黑麂种特异性标记 | 第37-40页 |
| ·基因组DNA 检测结果 | 第37-38页 |
| ·DNA 双酶切产物检测结果 | 第38页 |
| ·连接产物检测结果 | 第38-39页 |
| ·预扩增检测结果 | 第39页 |
| ·选择性扩增检测结果 | 第39-40页 |
| ·选扩产物的变性PAGE 检测结果 | 第40页 |
| 2. 利用SCAR 技术制备黑麂种特异性探针 | 第40-44页 |
| ·PAGE 回收产物的PCR 扩增结果 | 第40-41页 |
| ·纯化PCR 产物的检测结果 | 第41-42页 |
| ·黑麂特异条带克隆的检测结果 | 第42页 |
| ·克隆样品的测序结果 | 第42-43页 |
| ·黑麂特异引物的群体扩增检测结果 | 第43-44页 |
| ·多重PCR 检测结果 | 第44页 |
| 第三节 讨论 | 第44-50页 |
| 1. 利用AFLP 技术筛选目标条带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 第44-48页 |
| ·基因组DNA 的质量 | 第44-45页 |
| ·酶切程度 | 第45-46页 |
| ·预扩增 | 第46页 |
| ·选择扩增 | 第46-47页 |
| ·变性PAGE 检测 | 第47页 |
| ·银染 | 第47-48页 |
| 2. 分子鉴定中遗传标记的选择 | 第48-49页 |
| 3. SCAR 标记在皖南野生动物管理中的应用 | 第49-50页 |
| 第三章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附录Ⅰ基金项目 | 第56页 |
| 附录Ⅱ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