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青秀山水系规划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3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32页 |
·相关概念 | 第14-17页 |
·水景类型 | 第17-18页 |
·中外水景特色建设概述 | 第18-21页 |
·国内外水景规划发展动态 | 第21-25页 |
·风景名胜区水景研究概述 | 第25-29页 |
·当代水景休闲文化发展动态 | 第29-30页 |
·当前风景名胜区水景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展望 | 第31-32页 |
2. 南宁青秀山基地分析 | 第32-36页 |
·区位分析 | 第32页 |
·气候条件分析 | 第32页 |
·地形地貌分析 | 第32-33页 |
·水文条件分析 | 第33-36页 |
3. 青秀山水系规划结构布局 | 第36-42页 |
·水系规划策略 | 第36-38页 |
·打造丰富完整的山水空间水景形态 | 第36页 |
·营造丰富的植物水景 | 第36页 |
·营造丰富的动物水景 | 第36-37页 |
·展现优美的建筑水景 | 第37页 |
·展现变化丰富的水体桥梁景观 | 第37页 |
·设置丰富的亲水设施,满足不同需求 | 第37-38页 |
·定性定位 | 第38页 |
·水系规划主题理念 | 第38-39页 |
·水系平面布局规划 | 第39页 |
·水系断面规划 | 第39-42页 |
4. 青秀山水景景点规划 | 第42-64页 |
·山水空间形态规划 | 第42-53页 |
·人工瀑布 | 第44页 |
·岛 | 第44-45页 |
·洲 | 第45-46页 |
·池 | 第46-47页 |
·湖 | 第47-48页 |
·泉 | 第48-49页 |
·谷涧 | 第49-50页 |
·潭 | 第50页 |
·坝 | 第50-51页 |
·滩 | 第51页 |
·溪 | 第51-52页 |
·跌水 | 第52-53页 |
·水阶梯 | 第53页 |
·典型植物水景规划 | 第53-59页 |
·水生植物种植规划 | 第53-54页 |
·水生植物群落规划 | 第54页 |
·水生植物群落布局规划 | 第54-56页 |
·水系植物水景规划 | 第56-59页 |
·典型动物水景规划 | 第59-61页 |
·典型建筑水景规划 | 第61-64页 |
5. 其他水景要素规划 | 第64-84页 |
·桥梁景观规划 | 第64-65页 |
·亲水活动设施规划 | 第65-67页 |
·水景构筑物规划 | 第67-68页 |
·水系驳岸规划 | 第68-72页 |
·驳岸选型 | 第69-70页 |
·驳岸规划 | 第70-72页 |
·雨水收集与利用规划 | 第72-78页 |
·雨水区的暴雨强度理论数据 | 第73-75页 |
·雨水收集处理工艺 | 第75-76页 |
·雨水处理主要设施 | 第76-78页 |
·补水系统规划 | 第78-81页 |
·各水系补水规划理念 | 第78-79页 |
·补水需求量 | 第79页 |
·补水管网规划 | 第79-81页 |
·污水处理系统规划设计 | 第81-84页 |
·污水处理工艺 | 第81-82页 |
·污水处理站规划 | 第82-83页 |
·污水管网规划 | 第83-84页 |
6. 结论 | 第84-88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84-87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