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消落带景观设计研究--以重庆主城区嘉陵江沿岸为例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11-12页 |
|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1页 |
| ·论文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12-13页 |
| ·研究的宏观层次 | 第13页 |
| ·研究的中观层次 | 第13页 |
| ·研究的微观层次 | 第13页 |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文献档案法 | 第13页 |
| ·学科优势互补法 | 第13页 |
| ·实地调查法 | 第13-14页 |
| ·论文研究框架体系 | 第14页 |
| ·基本概念 | 第14-18页 |
| ·消落带的定义 | 第14页 |
| ·三峡库区消落带的基本特征 | 第14-15页 |
| ·景观的概念 | 第15-16页 |
| ·城市环境的概念 | 第16-18页 |
| 2 消落带研究概述 | 第18-2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 ·消落带植被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第19-20页 |
| ·消落带建模式及健康评价体系构建 | 第20-21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 3 重庆主城区消落带景观设计研究 | 第22-30页 |
| ·重庆城市概况 | 第22-23页 |
| ·区位 | 第22页 |
| ·历史沿革 | 第22-23页 |
| ·地貌特征 | 第23页 |
| ·地势 | 第23页 |
| ·地貌 | 第23页 |
| ·河流 | 第23页 |
| ·城市景观与城市设计 | 第23-25页 |
| ·城市景观因素分析 | 第23-24页 |
| ·城市景观资源 | 第24-25页 |
| ·城市景观体系建设 | 第25页 |
| ·“两江四岸”重庆城市特色 | 第25页 |
| ·主城区消落带景观生态结构分析 | 第25-27页 |
| ·地质地貌概况与气候特征 | 第25-26页 |
| ·消落带特征 | 第26页 |
| ·消落带景观生态结构类型与分布 | 第26页 |
| ·消落带存在的景观生态问题 | 第26-27页 |
| ·消落带生态景观规划 | 第27-30页 |
| ·消落带景观生态建设 | 第27-29页 |
| ·消落带景观格局规划 | 第29-30页 |
| 4 重庆主城区消落带景观设计实例 | 第30-56页 |
| ·规划意义 | 第30页 |
| ·规划原则 | 第30-31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1-37页 |
| ·研究范围 | 第31页 |
| ·研究现状 | 第31页 |
| ·本案特征 | 第31-32页 |
| ·区域周边关系分析 | 第32-37页 |
| ·现状及特点分析 | 第37-39页 |
| ·消落带特征分析 | 第37页 |
| ·消落带水位线分析 | 第37-38页 |
| ·限制性因素分析 | 第38页 |
| ·综合分析结论 | 第38-39页 |
| ·设计构思 | 第39页 |
| ·设计策略与处理手法 | 第39-54页 |
| ·空间设计与改造 | 第39-49页 |
| ·绿化的基底——消落带植被群落设计 | 第49-52页 |
| ·设施改造 | 第52-54页 |
| ·对投资成本经济性控制 | 第54-56页 |
| 5 结论 | 第56-58页 |
| ·结论 | 第56-57页 |
| ·展望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