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9页 |
·引言 | 第9页 |
·地表UV-B辐射增强 | 第9-10页 |
·UV-B辐射对植物生长形态的影响 | 第10页 |
·UV-B辐射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10-11页 |
·酸雨污染 | 第11页 |
·酸雨对植物形态的影响 | 第11页 |
·酸雨对植物生理生化影响 | 第11-12页 |
·研究对象 | 第12-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9页 |
第2章 金荞麦和荞麦的生长和生物量分配对增强UV-B辐射及不同酸雨水平处理的可塑性响应 | 第19-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材料与实验设计 | 第20页 |
·株高及生物量测定方法 | 第20-21页 |
·数据处理 | 第2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1-34页 |
·金荞麦和荞麦株高对增强UV-B辐射及不同酸雨水平处理的可塑性响应 | 第21-24页 |
·金荞麦和荞麦根生物量对增强UV-B辐射及不同酸雨水平处理的可塑性响应 | 第24-26页 |
·金荞麦和荞麦茎生物量对增强UV-B辐射及不同酸雨水平处理的可塑性响应 | 第26-28页 |
·金荞麦和荞麦叶生物量对增强UV-B辐射及不同酸雨水平处理的可塑性响应 | 第28-30页 |
·荞麦花序生物量对增强UV-B辐射及不同酸雨水平处理的可塑性响应 | 第30-31页 |
·金荞麦和荞麦总生物量对增强UV-B辐射及不同酸雨水平处理的可塑性响应 | 第31-33页 |
·金荞麦和荞麦在增强UV-B辐射及不同酸雨水平下生长和生物量分配平均可塑性差异比较 | 第33-34页 |
·讨论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第3章 金荞麦和荞麦叶光和色素对增强UV-B辐射和不同酸雨水平的可塑性响应 | 第39-5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页 |
·材料与实验设计 | 第39页 |
·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含量测定 | 第39页 |
·数据处理 | 第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53页 |
·金荞麦和荞麦叶绿素a对增强UV-B辐射及不同酸雨水平处理的可塑性的响应 | 第39-42页 |
·金荞麦和荞麦叶绿素b对增强UV-B辐射及不同酸雨水平处理的可塑性响应 | 第42-43页 |
·金荞麦和荞麦总叶绿素对增强UV-B辐射及不同酸雨水平处理的可塑性响应 | 第43-46页 |
·金荞麦和荞麦叶绿素a/叶绿素b对增强UV-B辐射及不同酸雨水平处理的可塑性响应 | 第46-47页 |
·金荞麦和荞麦类胡萝卜素对增强UV-B辐射及不同酸雨水平处理的可塑性响应 | 第47-49页 |
·金荞麦和荞麦类胡萝卜素/总叶绿素对增强UV-B辐射及不同酸雨水平处理的可塑性响应 | 第49-52页 |
·金荞麦和荞麦在增强UV-B辐射及不同酸雨水平下光和色素平均可塑性差异比较 | 第52-53页 |
·讨论 | 第53-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
第4章 金荞麦和荞麦保护酶及保护物质对增强UV-B辐射和不同酸雨水平处理的可塑性响应 | 第57-8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7-58页 |
·材料与实验设计 | 第57页 |
·测定方法 | 第57-58页 |
·数据处理 | 第5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8-77页 |
·金荞麦和荞麦可溶性蛋白对增强UV-B辐射及不同酸雨水平处理的可塑性响应 | 第58-60页 |
·金荞麦和荞麦可溶性糖对增强UV-B辐射及不同酸雨水平处理的可塑性响应 | 第60-63页 |
·金荞麦和荞麦总黄酮对增强UV-B辐射及不同酸雨水平处理的可塑性响应 | 第63-65页 |
·金荞麦和荞麦丙二醛(MDA)对增强UV-B辐射及不同酸雨水平处理的可塑性响应 | 第65-67页 |
·金荞麦和荞麦脯氨酸对增强UV-B辐射及不同酸雨水平处理的可塑性响应 | 第67-70页 |
·金荞麦和荞麦过氧化物酶(POD)对增强UV-B辐射及不同酸雨水平处理的可塑性响应 | 第70-72页 |
·金荞麦和荞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对增强UV-B辐射及不同酸雨水平处理的可塑性响应 | 第72-76页 |
·金荞麦和荞麦在增强UV-B辐射及不同酸雨水平下保护酶和保护物质平均可塑性差异比较 | 第76-77页 |
·讨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第5章 结论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