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导论 | 第17-49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17-2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7-20页 |
(二)研究问题 | 第20-22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2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23-40页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第23-26页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第26-34页 |
(三)国外相关研究 | 第34-38页 |
(四)已有研究评价 | 第38-40页 |
四、研究设计 | 第40-44页 |
(一)研究假设(理论假设) | 第40页 |
(二)变量说明 | 第40页 |
(三)分析单位 | 第40-41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41-43页 |
(五)技术路线 | 第43-44页 |
五、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 | 第44-47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44-46页 |
(二)分析工具 | 第46-47页 |
六、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47-49页 |
(一)研究的重点 | 第47页 |
(二)研究难点 | 第47-48页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48-49页 |
第一章 教育硕士培养调查及问题分析 | 第49-77页 |
一、教育硕士培养调查设计 | 第49-55页 |
(一)调查目的 | 第49页 |
(二)调查对象 | 第49页 |
(三)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 | 第49-53页 |
(四)访谈提纲的设计与实施 | 第53-55页 |
二、教育硕士培养调查问卷的因素分析及检测 | 第55-59页 |
(一)调查问卷的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 | 第55-56页 |
(二)调查问卷的结构性因素分析及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56-59页 |
(三)调查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第59页 |
三、教育硕士培养的调查结果分析 | 第59-70页 |
(一)基本信息统计 | 第59-61页 |
(二)培养目标的调查与访谈分析 | 第61-62页 |
(三)师资队伍的调查与访谈分析 | 第62-64页 |
(四)学位论文的调查与访谈分析 | 第64-65页 |
(五)实习实践的调查和访谈分析 | 第65-66页 |
(六)课程设置的调查与访谈分析 | 第66-68页 |
(七)考核评价的调查和访谈分析 | 第68-69页 |
(八)培养效果的调查和访谈分析 | 第69-70页 |
四、教育硕士培养的问题与原因 | 第70-77页 |
(一)教育硕士教研能力不强 | 第71-72页 |
(二)教育硕士的教学能力相对较弱 | 第72-73页 |
(三)教育硕士教研和教学能力的培养水平不高 | 第73-74页 |
(四)教育硕士教研和教学能力培养主体间联合不足 | 第74-77页 |
第二章 教育硕士U-T-S培养的实践探索 | 第77-91页 |
一、国外教育硕士培养的经验启示 | 第77-82页 |
(一)在多元主体之间确立了资源共享的共同体合作机制 | 第77-79页 |
(二)在多元主体之间构建了协调共商的过程培养机制 | 第79-80页 |
(三)建立多元参与的立体化评价体系 | 第80-82页 |
二、国内教育硕士“U-T-S”培养的实践案例 | 第82-88页 |
(一)成华区西南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 | 第82-86页 |
(二)北碚区西南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 | 第86-88页 |
三、教育硕士“U-T-S”培养模式的特点 | 第88-91页 |
(一)有利于提高教育硕士实践环节的工作质量 | 第88-89页 |
(二)有利于基地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与培训能力 | 第89页 |
(三)有利于中小学与教育硕士的互融 | 第89页 |
(四)有利于教育硕士应用能力的提升 | 第89-91页 |
第三章 教育硕士U-T-S培养模式的现实困境 | 第91-115页 |
一、U-T-S联合培养中各方对异质资源依赖程度偏低 | 第91-99页 |
(一)U-T-S各方认知偏狭,异质性资源整合不足 | 第92-93页 |
(二)U-T-S三方对异质资源漠视 | 第93-95页 |
(三)U-T-S各方的利益“至上”实践 | 第95-99页 |
二、非合作博弈增加U-T-S联动培养的风险系数 | 第99-102页 |
(一)U-T-S联动培养模式中非合作博弈分析 | 第99-100页 |
(二)U-T-S联合培养机制中非合作博弈风险 | 第100-102页 |
三、三方对合作行为的合法性认同不足 | 第102-105页 |
(一)三方的组织边界影响其对合作行为的合法性认同 | 第102-103页 |
(二)三方的沟通障碍影响其对合作行为的合法性认同 | 第103-105页 |
四、不健全合作机制致使运行效率低下 | 第105-111页 |
(一)U-T-S合作中组织机构不健全 | 第106-107页 |
(二)U-T-S合作中彼此地位不平等 | 第107-108页 |
(三)角色认知失调与分工安排混淆 | 第108-110页 |
(四)评价机制不完善 | 第110-111页 |
五、断续性的协调机制影响可持续发展 | 第111-115页 |
(一)外部协调“不经济”与内部协调“不作为” | 第111-112页 |
(二)U-T-S合作中内部管理协调机制缺位 | 第112-115页 |
第四章 教育硕士U-T-S联合培养的理论基础和主体关系 | 第115-141页 |
一、教育硕士“U-T-S”联合培养的理论基础 | 第115-128页 |
(一)战略合作理论为多元培养主体的联合提供了思维范式 | 第115-121页 |
(二)博弈论为U-T-S培养模式主体间的合作提供了问题解决思路 | 第121-124页 |
(三)协同理论为U-T-S培养模式主体间的合作描绘了理论路径 | 第124-128页 |
二、U-T-S联合培养中各方主体之间的关系 | 第128-131页 |
(一)U-T-S中各方主体的功能定位 | 第128-130页 |
(二)U-T-S联合培养模式的整体优势 | 第130-131页 |
三、U-T-S联合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 第131-135页 |
(一)U-T-S联合培养模式的概念模型 | 第132-133页 |
(二)U-T-S联合培养中相关执行者的作用 | 第133-135页 |
四、U-T-S联合培养过程中的博弈关系 | 第135-141页 |
(一)U-T-S联合培养中博弈过程的基本要素 | 第135-136页 |
(二)U-T-S联合培养中的合作博弈及其条件 | 第136-138页 |
(三)U-T-S联合培养中各方主体的合作博弈 | 第138-141页 |
第五章 教育硕士U-T-S联合培养模式的运行机理 | 第141-161页 |
一、教育硕士U-T-S联合培养模式运行的利益机制 | 第141-145页 |
(一)利益分配机制的内涵 | 第141页 |
(二)利益分配的原则 | 第141-143页 |
(三)利益分配的影响因素 | 第143-144页 |
(四)利益分配的模式划分 | 第144-145页 |
二、教育硕士U-T-S联合培养模式运行的合作机制 | 第145-152页 |
(一)U-T-S三方合作的必要性 | 第146-148页 |
(二)U-T-S三方合作的基础 | 第148-149页 |
(三)U-T-S三方研究共同体的形成 | 第149-150页 |
(四)U-T-S三方实训共同体的形成 | 第150-152页 |
三、教育硕士U-T-S联合培养模式运行的动力机制 | 第152-161页 |
(一)U-T-S三方联合的动力构成 | 第152-157页 |
(二)U-T-S三方联合培养的制动 | 第157页 |
(三)U-T-S三方联合培养的传动 | 第157-159页 |
(四)U-T-S三方联合培养的受动 | 第159-161页 |
第六章 教育硕士U-T-S联合培养模式的优化发展 | 第161-197页 |
一、优化U-T-S联合培养的资源开发机制 | 第161-170页 |
(一)整合异质资源,提高配置效率 | 第161-169页 |
(二)统筹财力资源,建立多层次多渠道资金投入体系 | 第169-170页 |
二、激发U-T-S联合培养的合作动力 | 第170-179页 |
(一)厘清U-T-S动力发生元 | 第170-176页 |
(二)事业导向的内部精神驱动 | 第176-177页 |
(三)合作共赢的外部利益驱动 | 第177-179页 |
三、增强U-T-S联合培养的合法性认同 | 第179-182页 |
(一)加强U-T-S联合培养的政策保障 | 第179-180页 |
(二)增强“T”在U-T-S联合培养中的合法性认同 | 第180-182页 |
四、健全U-T-S联合培养的合作机制 | 第182-197页 |
(一)构建三方互通互融的创新合作机制 | 第182-187页 |
(二)打破三方制度壁垒,建立长效联动机制 | 第187-193页 |
(三)建立U-T-S三方协同的制度创新机制 | 第193-197页 |
结束语 | 第197-207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197-203页 |
(一)教育硕士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失配导致培养质量不够理想 | 第197-198页 |
(二)U-T-S联合培养模式可以促进教育硕士培养目标的实现 | 第198-200页 |
(三)激发各方动力是“U-T-S”联合培养模式的运行前提 | 第200-201页 |
(四)组建利益共同体是架构“U-T-S”联合培养模式的核心 | 第201-202页 |
(五)协调各方利益保障“U-T-S”联合培养模式的实施 | 第202-203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203-207页 |
(一)优化U-T-S联合培养模式的内部因素 | 第204-205页 |
(二)强化U-T-S联合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 第205-207页 |
参考文献 | 第207-221页 |
附录 | 第221-271页 |
致谢 | 第271-273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第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