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现代大学建筑设计策略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研究背景第11-12页
   ·研究现状第12-15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欧美研究现状第14-15页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第15-16页
     ·研究目的第15页
     ·研究意义第15-16页
     ·研究创新点第16页
   ·研究范围第16页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16-19页
     ·课题研究方法第16-18页
     ·课题研究框架第18-19页
第2章 大学教育模式: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第19-28页
   ·概念辨析第19-21页
     ·接受性学习第19-20页
     ·研究性学习第20-21页
   ·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第21-24页
     ·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之间的区别第22-23页
     ·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之间的联系第23-24页
   ·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与必然性第24-25页
   ·研究性学习的行为模式特征第25-26页
   ·研究性学习案例分析第26-27页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大学教育模式与大学建筑形态演变历程第28-42页
   ·古代文明时期教育模式与其大学场所形态第28-29页
   ·神学的教育模式与封闭型大学建筑形态第29-30页
     ·西方宗教式教育模式第29页
     ·西方神学院建筑形态第29-30页
   ·儒学的教育模式与“官学”、“私学”建筑形态第30-33页
     ·儒学教育模式第30-31页
     ·官学与私学建筑形态第31-33页
   ·专业化教育模式与功能化大学建筑形态第33-38页
     ·专业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第34-35页
     ·功能化的大学建筑形态第35-38页
   ·研究型教育模式与开放型、复合型大学建筑形态第38-41页
     ·研究型大学教育模式第39-40页
     ·现代大学建筑形态第40-41页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4章 接受性学习下的大学建筑形态第42-56页
   ·理论知识单向传递中“结构单一”的功能建筑空间形态第42-48页
     ·尊孔以入仕模式下官学、书院的功能建筑形态第42-45页
     ·膜拜基督教义下神学院的功能建筑形式第45-46页
     ·传授专业科学知识下的我国近代大学的功能建筑形式第46-48页
   ·“不容置疑”思想统治下“井然有序”的建筑布局第48-51页
     ·“教”人知书达礼下的官学、书院建筑布局第49-51页
     ·“教”人尊神信教下的与世隔绝的建筑布局第51页
   ·“独立”专业技能培养模式下“机械”、“规整”的校园规划第51-55页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5章 研究性学习下的大学建筑形态第56-72页
   ·知识信息自由交流下的“教”、“学”空间第56-62页
     ·传统“教”、“学”建筑空间的转变第56-58页
     ·新型“教”、“学”建筑空间的运用第58-62页
   ·“教”、“研”、“产”一体化模式下的新功能型建筑第62-67页
     ·教学与研究结合模式下的科研建筑第63-65页
     ·教学与知识产出结合模式下的产业建筑第65-67页
   ·联合教学模式下的资源共享建筑功能布局第67-70页
     ·资源共享下的大学城规划第68-69页
     ·专业配合下的校园建筑一体化形态第69-70页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6章 以研究性学习为目的的现代大学建筑设计规律分析第72-90页
   ·“教”、“学”空间多样化建筑设计规律第72-81页
     ·室外公共开放区教学空间的设计手法第72-76页
     ·室内外过渡区教学空间的设计手法第76-79页
     ·室内传统与非传统教学空间的设计手法第79-81页
   ·新功能型建筑与布局设计规律第81-84页
     ·科研建筑设计手法第81-83页
     ·产业建筑设计手法第83-84页
   ·资源共享的大学校园建筑设计规律第84-88页
     ·共享一体式的大学城规划设计手法第84-86页
     ·复合式的大学校园设计手法第86-88页
   ·本章小结第88-90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90-91页
   ·总结第90页
   ·展望第90-91页
致谢第91-92页
附录1:参考文献第92-95页
附录2:论文图标来源第95-99页
附录3: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沈鸿烈与近代青岛城市规划(1931-1937)
下一篇:液化土层中桩基振动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