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9页 |
·农业的面源污染 | 第9-12页 |
·农业面源污染来源 | 第10页 |
·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措施 | 第11-12页 |
·滨岸缓冲带技术及其应用 | 第12-17页 |
·滨岸缓冲带的定义 | 第12-13页 |
·滨岸缓冲带的类型 | 第13页 |
·滨岸缓冲带的结构 | 第13-15页 |
·缓冲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机制 | 第15页 |
·缓冲带的功能 | 第15-16页 |
·缓冲带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上的应用 | 第16-17页 |
·磨盘山水库自然概况 | 第17-19页 |
·水库简介 | 第18页 |
·气象条件 | 第18页 |
·水文状况 | 第18页 |
·植被类型 | 第18页 |
·土壤类型 | 第18-19页 |
·非点源污染来源 | 第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2 缓冲带植物筛选 | 第20-31页 |
·引言 | 第2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试验植物 | 第20-21页 |
·试验前处理 | 第21页 |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分析方法 | 第22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22-30页 |
·不同营养液下植物分叶数、根长、茎长的生长变化 | 第22-24页 |
·植物对氨氮的去除 | 第24-27页 |
·植物对可溶性磷酸盐的去除 | 第27-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缓冲带优化研究 | 第31-46页 |
·引言 | 第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试验装置 | 第31页 |
·试验土壤 | 第31-32页 |
·植物选择及配置方式 | 第32页 |
·试验方法 | 第32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32-44页 |
·不同浓度条件下不同配置方式氨氮的残留量与去除率 | 第32-34页 |
·不同浓度条件下不同配置方式可溶性磷酸盐的残留量与去除率 | 第34-36页 |
·不同浓度条件下草种和其它方式结合的氨氮的残留量与去除率 | 第36-38页 |
·不同浓度条件下草种和其它方式结合可溶性磷酸盐的残留量与去除率 | 第38-39页 |
·不同配置的缓冲带氨氮的净化效果 | 第39-41页 |
·不同配置方式的草种缓冲带可溶性磷酸盐的净化效果 | 第41-42页 |
·草种与生物处理方式结合缓冲带氨氮的净化效果 | 第42-43页 |
·草种与生物处理方式结合缓冲带可溶性磷酸盐的净化效果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