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4页 |
一、区域货币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 第14-20页 |
(一) 传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 | 第14-16页 |
1. 单一标准 | 第14-16页 |
2. 多重标准 | 第16页 |
(二) “一个市场、一种货币”理论 | 第16-17页 |
(三) “GG--LL”模型 | 第17-18页 |
(四) “不可能三角”理论 | 第18-20页 |
二、东亚货币一体化的进程 | 第20-27页 |
(一) 早期设想 | 第20-21页 |
1. 亚洲货币基金 | 第20页 |
2. 新宫泽构想 | 第20-21页 |
3. 东亚货币基金 | 第21页 |
4. 亚洲借款安排 | 第21页 |
(二) 实质进展 | 第21-25页 |
1. 东盟监督机制和“10+3”监督机制 | 第21-22页 |
2. 清迈协议 | 第22-23页 |
3. 亚洲债券基金 | 第23-25页 |
(三) 东亚货币一体化的现实意义 | 第25-27页 |
1. 有助于帮助东亚各国应对金融危机 | 第25页 |
2. 有利于增强东亚区域的整体实力 | 第25页 |
3. 可以减少外汇储备,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大量资金 | 第25-26页 |
4. 避免汇率“浮动恐惧”和“钉住美元制”的风险 | 第26-27页 |
三、东亚货币一体化的动因 | 第27-30页 |
(一) 内部动因 | 第27-28页 |
1. 东亚贸易、投资合作的需要 | 第27页 |
2. 防御金融危机 | 第27-28页 |
(二) 外部动因 | 第28-30页 |
1. 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 第28-29页 |
2. 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 | 第29-30页 |
四、东亚货币一体化的可行性及存在的困难 | 第30-39页 |
(一) 东亚货币一体化的趋同性指标分析 | 第30-32页 |
1. 要素流动性分析 | 第30-31页 |
2. 经济开放度分析 | 第31页 |
3. 产品多样化程度分析 | 第31页 |
4. 金融一体化程度分析 | 第31-32页 |
(二) 东亚货币一体化的成本收益分析 | 第32-35页 |
1. 收益分析 | 第32-34页 |
2. 成本分析 | 第34-35页 |
(三) 东亚货币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困难 | 第35-39页 |
1. 东亚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 第35-36页 |
2. 现行的区域合作存在一定的弊端 | 第36-37页 |
3. 缺乏核心领导国 | 第37-38页 |
4. 其他非经济因素 | 第38-39页 |
五、东亚货币一体化实现模式的选择 | 第39-45页 |
(一) 区域货币一体化的模式 | 第39页 |
1. 单一货币联盟——欧元模式 | 第39页 |
2. 多重货币联盟 | 第39页 |
3. 主导货币区域化——美元模式 | 第39页 |
(二) 东亚的路径选择 | 第39-45页 |
1. 多重货币联盟是东亚货币一体化的现实选择 | 第40-41页 |
2. 东亚货币一体化的阶段性路径演变 | 第41-45页 |
六、中国在东亚货币一体化进程中的地位和对策 | 第45-51页 |
(一) 中国在东亚经济发展和货币一体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 第45-48页 |
1. 地位 | 第45-46页 |
2. 作用 | 第46-48页 |
(二) 中国参与东亚货币一体化的对策 | 第48-51页 |
1. 加强自身经济建设,提高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 | 第48页 |
2. 积极推进中华货币区的建设 | 第48-49页 |
3. 加快推动人民币的区域化、国际化进程 | 第49-50页 |
4. 注重与东亚成员国之间的政策协调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附录 | 第56-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