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朗海峰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监测技术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基坑支护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 第10-19页 |
| ·国外基坑支护工程发展的现状 | 第10-11页 |
| ·国内基坑支护工程发展的现状 | 第11页 |
| ·基坑支护方法 | 第11-15页 |
| ·基坑支护主要存在问题 | 第15-18页 |
| ·深基坑支护工程的发展趋势 | 第18-19页 |
|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基坑支护设计计算理论 | 第20-29页 |
| ·土压力 | 第20-21页 |
| ·土压力理论 | 第21-23页 |
| ·朗肯土压力理论 | 第21-22页 |
| ·库仑土压力理论 | 第22页 |
| ·我国规范法 | 第22-23页 |
| ·土力压力计算中的注意事项 | 第23-25页 |
| ·经典土压力理论的适宜性 | 第23页 |
| ·关于c,φ值的取定 | 第23-24页 |
| ·支护结构对侧土压力的影响 | 第24页 |
| ·土压力计算宽度问题 | 第24-25页 |
| ·重度和水压力的计算 | 第25页 |
| ·基坑支护设计计算方法 | 第25-29页 |
| ·极限平衡法 | 第25-26页 |
| ·弹性抗力法 | 第26-27页 |
| ·有限元方法 | 第27页 |
| ·增量计算法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工程概况及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 第29-34页 |
| ·工程概况 | 第29-30页 |
| ·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 第30-31页 |
| ·地形地貌及自然地理 | 第30页 |
| ·地震效应 | 第30-31页 |
| ·地层岩性 | 第31-32页 |
| ·水文地质 | 第32-34页 |
| 第四章 基坑支护方案的选择 | 第34-39页 |
| ·基坑设计的原则 | 第34页 |
| ·确定支护结构类型的原则 | 第34-35页 |
| ·一般粘性土地区 | 第34-35页 |
| ·软土地区 | 第35页 |
| ·硬质地基 | 第35页 |
| ·本次基坑支护设计的依据 | 第35-36页 |
| ·基坑支护设计方案选择 | 第36-39页 |
| ·地下水的处理 | 第36页 |
| ·基础选型分折 | 第36页 |
| ·基坑支护方案论证比较 | 第36-39页 |
| 第五章 基坑支护工程设计 | 第39-67页 |
| ·设计参数选取 | 第39-43页 |
| ·桩锚支护设计 | 第43-55页 |
| ·土压力模型及系数调整 | 第47页 |
| ·冠梁选筋 | 第47-48页 |
| ·环梁选筋 | 第48页 |
| ·截面计算 | 第48-49页 |
| ·锚杆计算 | 第49-55页 |
| ·验算 | 第55-60页 |
| ·整体稳定验算 | 第55-57页 |
| ·抗隆起验算 | 第57-58页 |
| ·抗隆起量计算 | 第58-59页 |
| ·抗管涌验算 | 第59-60页 |
| ·施工技术要求 | 第60-63页 |
| ·土方 | 第60页 |
| ·放坡 | 第60页 |
| ·支护桩 | 第60页 |
| ·锚索 | 第60-61页 |
| ·坡面挂网喷射砼 | 第61页 |
| ·冠砼及横梁 | 第61-62页 |
| ·高压旋喷桩 | 第62页 |
| ·土钉墙 | 第62页 |
| ·排水系统 | 第62页 |
| ·材料 | 第62-63页 |
| ·施工险情应急措施及施工注意事项 | 第63页 |
| ·基坑开挖支护施工过程的质量保证措施 | 第63-67页 |
| ·质量保证措施 | 第63-64页 |
| ·质量管理网络图 | 第64-67页 |
| 第六章 基坑支护工程信息化施工 | 第67-75页 |
| ·概述 | 第67页 |
| ·监测方案设计 | 第67-70页 |
| ·监测目的 | 第68页 |
| ·监测项目 | 第68页 |
| ·监测点布置 | 第68页 |
| ·监测频率 | 第68页 |
| ·位移控制指标 | 第68-69页 |
| ·监测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 第69-70页 |
| ·监测过程反馈及应急措施 | 第70-72页 |
| ·信息反馈渠道 | 第70-71页 |
| ·应急措施 | 第71-72页 |
| ·监测结果及分析 | 第72-75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 ·主要结论 | 第75-76页 |
| ·后续工作展望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