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0-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课题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1.1.1 课题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1.2 油页岩及半焦概述 | 第12-14页 |
1.1.3 生物质及糠醛渣概述 | 第14页 |
1.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油页岩半焦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生物质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糠醛渣与汪清油页岩半焦基础燃烧特性分析 | 第19-30页 |
2.1 实验样品的基础物化特性 | 第19-22页 |
2.1.1 实验样品的制备 | 第19-20页 |
2.1.2 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 第20-22页 |
2.2 热重试验 | 第22-26页 |
2.2.1 实验仪器与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2.2.2 汪清页岩半焦与糠醛渣燃烧特性分析 | 第23-25页 |
2.2.3 升温速率对试样燃烧特性的影响 | 第25页 |
2.2.4 混合比对试样燃烧特性的影响 | 第25-26页 |
2.3 试样燃烧特性分析 | 第26-29页 |
2.3.1 着火特性和燃尽特性分析 | 第26-28页 |
2.3.2 燃烧特性评价指数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混烧协同作用及动力学分析 | 第30-41页 |
3.1 混烧协同作用分析 | 第30-34页 |
3.1.1 TG-DTG实验曲线与理论曲线对比分析 | 第30-33页 |
3.1.2 协同作用评价参数 | 第33-34页 |
3.2 动力学分析 | 第34-39页 |
3.2.1 动力学基本理论 | 第34-35页 |
3.2.2 动力学计算方法 | 第35-37页 |
3.2.3 动力学求解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3.2.4 动力学求解结果的对比和讨论 | 第3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燃烧固体产物微观结构和表面元素分析 | 第41-52页 |
4.1 实验设备及样品制备 | 第41-44页 |
4.1.1 实验样品的制备 | 第41-42页 |
4.1.2 实验仪器与实验方法 | 第42-44页 |
4.2 燃烧固体产物的表面微观结构分析 | 第44-47页 |
4.2.1 固体产物原始微观结构分析 | 第44-45页 |
4.2.2 混合比对燃烧产物表面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45-46页 |
4.2.3 升温速率对燃烧产物表面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 固体产物表面元素分析 | 第47-50页 |
4.3.1 混合比对燃烧固体产物表面元素的影响 | 第47-50页 |
4.3.2 升温速率对燃烧固体产物表面元素的影响 | 第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5章 固体产物孔隙结构分析 | 第52-60页 |
5.1 实验仪器与实验方法 | 第52页 |
5.2 吸附脱附特性 | 第52-54页 |
5.2.1 吸附等温线分类 | 第52-53页 |
5.2.2 吸附滞后及孔隙结构分类 | 第53-54页 |
5.3 孔隙结构参数计算 | 第54-55页 |
5.3.1 比表面积的计算 | 第54页 |
5.3.2 孔径分布的计算 | 第54-55页 |
5.4 固体产物的孔隙特性分析 | 第55-59页 |
5.4.1 吸附脱附特性分析 | 第55-57页 |
5.4.2 孔隙分布分析 | 第57-5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