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村经济结构与体制论文--土地问题论文

基于“结构-行动”分析框架的宅基地退出机制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1页
1 绪论第19-33页
    1.1 基本概念界定第19-21页
        1.1.1 宅基地第19-20页
        1.1.2 宅基地退出第20-21页
        1.1.3 宅基地退出机制第21页
    1.2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21-27页
        1.2.1 选题背景第21-26页
        1.2.2 研究意义第26-27页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问题第27页
        1.3.1 研究目标第27页
        1.3.2 研究问题第27页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7-30页
        1.4.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27页
        1.4.2 研究方法第27-30页
    1.5 全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第30-33页
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33-53页
    2.1 宅基地特征与利用状况研究第33-38页
        2.1.1 宅基地用地规模第33-35页
        2.1.2 宅基地空间分布特征与变迁研究第35-36页
        2.1.3 宅基地利用效率第36-37页
        2.1.4 宅基地退出潜力研究第37-38页
    2.2 宅基地退出的市场机制研究第38-45页
        2.2.1 宅基地退出的土地市场结构第39-41页
        2.2.2 宅基地退出的供求机刺第41-43页
        2.2.3 宅基地退出的价格机制第43-45页
    2.3 宅基地退出的政府调控研究第45-48页
        2.3.1 土地规划的作用机制研究第45-46页
        2.3.2 政策与制度的调控机制研究第46-48页
    2.4 宅基地退出主体的意愿研究第48-50页
    2.5 研究评述与未来研究展望第50-53页
3 宅基地退出机制的“结构—行动”分析框架第53-67页
    3.1 影响因素与宅基地退出行动之间的联系——“结构—行动”分析框架第53-56页
        3.1.1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基础分析框架第53-54页
        3.1.2 威廉姆森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结构”的系统化第54-55页
        3.1.3 “结构—行动”分析框架第55-56页
    3.2 影响宅基地退出的结构因素:资源与规则第56-57页
        3.2.1 资源第56页
        3.2.2 规则第56-57页
    3.3 多主体宅基地退出的行动:行动主体、行动逻辑与行动结果第57-66页
        3.3.1 参与宅基地退出的多行动主体第57-60页
        3.3.2 多主体宅基地退出行动的逻辑——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第60-65页
        3.3.3 多主体宅基地退出行动的结果:协同和冲突行动下的综合表现第65-66页
    3.4 宅基地退出中的“结构化”:“结构”与“行动”的动态交互第66页
    3.5 结论与讨论第66-67页
4 影响宅基地退出的结构因素特征—以宁波市为例第67-95页
    4.1 研究区选择与数据来源第67-70页
        4.1.1 研究区选择第67-68页
        4.1.2 宁波市概况第68-69页
        4.1.3 数据来源第69-70页
    4.2 资源特征第70-89页
        4.2.1 宁波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演变特征第70-71页
        4.2.2 宁波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演变特征第71-73页
        4.2.3 宁波市耕地规模演变特征第73-74页
        4.2.4 宁波市宅基地规模与退出潜力演变特征第74-81页
        4.2.5 宅基地开发利用现状——以宁波市海曙区为例第81-89页
    4.3 规则特征第89-95页
        4.3.1 宁波市宅基地退出相关正式制度第89-92页
        4.3.2 宁波市宅基地退出相关治理制度第92-95页
5 多主体宅基地退出行动的协同与冲突第95-103页
    5.1 多主体宅基地退出行动协同与冲突的三个研究假说第95-96页
    5.2 数据来源、研究方法第96-98页
        5.2.1 数据来源第96页
        5.2.2 研究方法第96-98页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第98-101页
    5.4 结论与讨论第101-103页
6 多主体行动冲突Ⅰ:存量供地,还是增量?第103-115页
    6.1 宅基地转用供地的“结构—行动”分析框架第103-105页
        6.1.1 宅基地转用供地的需求类型第104页
        6.1.2 满足各类用地需求的其他供地方式第104页
        6.1.3 宅基地转用供地的行动结果:供地方式的选择第104-105页
    6.2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第105-108页
        6.2.1 研究区域第105页
        6.2.2 数据来源和处理第105-106页
        6.2.3 研究方法第106-108页
    6.3 宅基地转用供地的需求类型特征分析第108-110页
    6.4 满足各类用地需求的其他供地方式特征分析第110-112页
    6.5 资源配置对宅基地转用供地行动的影响机制分析第112-113页
    6.6 土地管理制度对宅基地转用供地行动的影响机制分析第113页
    6.7 结论与讨论第113-115页
7 多主体行动冲突Ⅱ:有偿退出,还是保有?第115-125页
    7.1 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的分析框架、结构因素与研究假说第115-118页
        7.1.1 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的“结构—行动”分析框架第115-116页
        7.1.2 影响农户有偿退出宅基地的结构因素:资源与规则第116-118页
        7.1.3 研究假说第118页
    7.2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第118-120页
        7.2.1 研究区域第118-119页
        7.2.2 数据来源第119页
        7.2.3 研究方法第119-120页
    7.4 海曙区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第120-123页
    7.5 结论与讨论第123-125页
8 多主体行动冲突Ⅲ:异地搬迁,还是原地?第125-145页
    8.1 农民集中搬迁的理论分析第125-127页
    8.2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第127-129页
        8.2.1 研究区域第127-128页
        8.2.2 数据来源第128页
        8.2.3 研究方法第128-129页
    8.3 慈溪市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和相关政策概况第129-131页
    8.4 慈溪市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实施情况第131-132页
        8.4.1 农民集中区实施情况第131-132页
        8.4.2 迁入城镇村庄规划实施情况第132页
        8.4.3 控制保留村庄规划实施情况第132页
    8.5 慈溪市农民集中搬迁过程中的行动冲突形成机制分析第132-136页
        8.5.1 宅基地资产专用性强第133-134页
        8.5.2 集中居住的交易不确定性大第134-136页
        8.5.3 宅基地交易发生频率第136页
    8.6 结论与讨论第136-145页
9 宅基地退出机制的结构化塑造第145-157页
    9.1 三个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经验与启示第145-152页
        9.1.1 浙江省义乌市试点经验第146-148页
        9.1.2 浙江省德清县试点经验第148-149页
        9.1.3 广东省南海区试点经验第149-151页
        9.1.4 试点经验总结与启示第151-152页
    9.2 宅基地退出机制的结构化塑造——政策建议第152-157页
        9.2.1 强化激励机制第152-155页
        9.2.2 弱化制约机制第155-157页
10 研究结论和展望第157-161页
    10.1 研究结论第157-159页
    10.2 本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第159-161页
        10.2.1 创新点第159-160页
        10.2.2 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展望第160-161页
参考文献第161-173页
附录: 宁波市海曙区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调查问卷第173-175页
作者简介第175页

论文共1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运行机理与合作机制研究
下一篇:工业用地集约利用壁垒及机制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