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儿科学论文--小儿内科学论文--小儿传染病论文

手足口病重症化的免疫与代谢预测因子及发病机制研究

摘要第4-8页
Abstract第8-13页
英文缩略词第26-31页
引言第31-35页
第一章 重症手足口病的免疫与代谢预测因子分析第35-48页
    1 前言第35-3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7-39页
        2.1 研究对象第37-38页
            2.1.1 研究对象与分组第37页
            2.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第37页
            2.1.3 调查内容第37-38页
            2.1.4 样本量估算第38页
        2.2 研究方法第38-39页
            2.2.1 研究设计第38页
            2.2.2 统计分析方法第38-39页
    3 结果第39-45页
        3.1 农村生活、高热与HFMD严重程度有关第39页
        3.2 HFMD病例外周血免疫和代谢指标的变化第39-41页
        3.3 HFMD病例外周血免疫指标分析第41-43页
        3.4 HFMD病例外周血代谢指标分析第43-44页
        3.5 HFMD病例外周血炎症指标变化第44页
        3.6 重症HFMD预测因子的多元回归分析第44-45页
    4 讨论第45-47页
    5 小结第47-48页
第二章 肠道病毒71型重症手足口病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第48-76页
    1 前言第48-5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50-55页
        2.1 研究对象第50-52页
            2.1.1 研究对象与分组第50页
            2.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第50页
            2.1.3 调查内容第50-51页
            2.1.4 血清收集第51页
            2.1.5 仪器与试剂第51-52页
        2.2 研究方法第52-55页
            2.2.1 代谢物的提取第52页
            2.2.2 上机检测第52-53页
            2.2.3 LC-MS检测进样步骤第53-54页
            2.2.4 数据预处理第54页
            2.2.5 统计学分析第54-55页
    3 结果第55-73页
        3.1 样本的基本信息第55页
        3.2 健康对照组、轻症组和重症组病例炎症水平比较第55-56页
        3.3 代谢轮廓分析第56-62页
            3.3.1 LC-MS代谢组学数据预处理第56-57页
            3.3.2 代谢轮廓LC-MS谱图获得及比较第57-58页
            3.3.3 质量控制与保证第58-59页
            3.3.4 代谢谱第59-60页
            3.3.5 PCA主成分析第60-61页
            3.3.6 PLS-DA分析第61页
            3.3.7 OPLS-DA分析第61-62页
        3.4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和鉴定第62-66页
            3.4.1 差异代谢物相关性矩阵分析第65页
            3.4.2 差异代谢产物热图分析第65-66页
        3.5 生物功能分析第66-68页
        3.6 主要差异表达代谢产物比较第68-70页
        3.7 ROC曲线分析第70-72页
        3.8 差异代谢产物与临床炎症相关指标的相关分析第72-73页
    4 讨论第73-75页
    5 小结第75-76页
第三章 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动物模型的构建第76-117页
    1 前言第76-7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77-94页
        2.1 材料第77-83页
            2.1.1 细胞株第77页
            2.1.2 实验动物第77页
            2.1.3 病毒第77-78页
            2.1.4 主要仪器与耗材第78-79页
            2.1.5 主要试剂与溶液配制第79-82页
            2.1.6 抗体信息第82页
            2.1.7 构建EV71受体h SCARB2 KI小鼠模型所用仪器和试剂第82-83页
        2.2 实验方法第83-89页
            2.2.1 细胞复苏与培养第83页
            2.2.2 细胞的传代和冻存第83页
            2.2.3 病毒的富集第83-84页
            2.2.4 病毒的TCID50测定和感染复数第84页
            2.2.5 病毒核酸提取与RT-PCR验证第84-85页
            2.2.6 EV71的VP1扩增片段测序与系统进化树第85页
            2.2.7 体外细胞感染实验第85-86页
            2.2.8 EV71感染动物模型第86-87页
            2.2.9 组织病理学检测第87页
            2.2.10 免疫组化第87页
            2.2.11 组织病毒载量第87-88页
            2.2.12 透射电镜第88页
            2.2.13 激光共聚焦第88页
            2.2.14 Western blot检测第88-89页
        2.3 EV71受体人源SCARB2 KI小鼠的构建流程与鉴定第89-94页
            2.3.1 实验动物第89-90页
            2.3.2 构建流程第90-91页
            2.3.3 小鼠基因型鉴定方法第91-92页
            2.3.4 hSCARB2 mRNA的表达鉴定第92-93页
            2.3.5 hSCARB2蛋白表达鉴定第93页
            2.3.6 KI小鼠对EV71感染的易感性第93-94页
        2.4 统计分析方法第94页
    3 结果第94-114页
        3.1 EV71毒株PCR鉴定与进化树分析第94-95页
        3.2 EV71感染的体外毒力研究第95-98页
            3.2.1 EV71感染对RD和Vero细胞活性的影响第95-97页
            3.2.2 EV71感染诱导RD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和线粒体损伤第97-98页
        3.3 EV71感染小鼠模型第98-107页
            3.3.1 不同的感染途径第98-106页
            3.3.2 EV71感染的年龄依赖性第106-107页
        3.4 EV71受体hSCARB2 KI小鼠第107-114页
            3.4.1 Founder小鼠基因型鉴定结果第107-108页
            3.4.2 Founder小鼠与野生型C57BL/6Ncrl小鼠的杂交繁育第108-109页
            3.4.3 KI小鼠hSCARB2 mRNA表达量检测第109-112页
            3.4.4 KI小鼠hSCARB2蛋白表达检测第112-113页
            3.4.5 KI小鼠对EV71感染的易感性增加第113-114页
    4 讨论第114-116页
    5 小结第116-117页
第四章 肠道病毒71型感染致重症的免疫学机制研究第117-165页
    1 前言第117-11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18-136页
        2.1 材料第118-126页
            2.1.1 病毒株第118页
            2.1.2 实验动物第118页
            2.1.3 主要仪器与耗材第118-120页
            2.1.4 主要试剂、抗体、试剂盒与溶液配制第120-126页
        2.2 方法第126-136页
            2.2.1 日龄BALB/c小鼠EV71感染动物模型构建第126页
            2.2.2 肺组织脏器系数第126页
            2.2.3 组织病理学分析第126-127页
            2.2.4 肺组织病毒载量第127页
            2.2.5 激光共聚焦第127页
            2.2.6 乳鼠外周血免疫细胞表型检测第127-129页
            2.2.7 乳鼠肺组织免疫细胞表型检测第129-132页
            2.2.8 组织匀浆炎症细胞因子及活性物质检测第132页
            2.2.9 肺组织细胞因子的微阵列分析第132-134页
            2.2.10 脑组织和肺组织全蛋白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第134-135页
            2.2.12 Western blot检测方法第135-136页
        2.3 统计分析方法第136页
    3 结果第136-161页
        3.1 EV71感染后乳鼠外周血免疫细胞的变化第136-138页
        3.2 EV71感染引起明显肺水肿第138-140页
        3.3 EV71感染后乳鼠肺组织细胞因子变化第140-141页
        3.4 EV71感染引起脑、肺和骨骼肌组织肥大细胞活化和Th2型炎症反应第141-144页
        3.5 EV71感染后乳鼠肺组织免疫细胞亚群变化第144-146页
        3.6 肥大细胞在EV71感染致重症过程中的作用第146-150页
        3.7 脑组织和肺组织蛋白质组学检测结果第150-156页
            3.7.1 蛋白质差异表达分析第150-152页
            3.7.2 差异表达蛋白质聚类和GO分析第152-154页
            3.7.3 主要差异表达蛋白质表达聚类及功能解释和KEGG分析第154-156页
        3.8 EV71感染对脑组织和肺组织天然免疫信号转导、炎症信号和凋亡信号的影响第156-161页
    4 讨论第161-164页
    5 小结第164-165页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局限性和展望第165-167页
参考文献第167-178页
综述第178-203页
    背景第178-179页
    1 EV71型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第179-181页
        1.1 EV71型手足口病的地区分布第179-180页
        1.2 EV71型手足口病的时间分布第180页
        1.3 EV71型手足口病的人群分布第180-181页
    2 EV71的生物学特征第181-183页
        2.1 EV71的结构和基因组第181-182页
        2.2 EV71的宿主结合受体或分子第182页
        2.3 EV71在宿主内的复制第182-183页
    3 EV71感染的路径和进程第183-184页
    4 EV71感染与天然免疫逃逸第184-189页
        4.1 阻断RLRs介导的抗病毒信号第185-186页
        4.2 阻断MAVS介导的抗病毒信号第186页
        4.3 阻断IFN和JAK/STAT信号转导第186页
        4.4 干扰IRF信号第186-187页
        4.5 抑制核因子(nuclear factor-κB , NF-κB)信号第187页
        4.6 抑制TLRs介导的信号转导第187-188页
        4.7 抑制NLRP3炎性小体的活化第188页
        4.8 参与EV71感染相关天然免疫应答的其他分子第188-189页
    5 EV71感染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第189-191页
        5.1 体外细胞模型第189页
        5.2 EV71感染动物模型第189-191页
    6 EV71感染的潜在治疗方法第191-193页
        6.1 抗EV71病毒药物第191页
        6.2 单克隆抗体第191-192页
        6.3 疫苗第192页
        6.4 对症治疗第192-193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93-194页
    参考文献第194-203页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203-208页
致谢第208-209页

论文共2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iR-34a通过靶向抑制ATG5抑制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增殖、转移和自噬的机制研究
下一篇:右美托咪定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器官保护作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