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51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纳米材料的微结构的调控方式 | 第13-23页 |
1.2.1 超薄结构的构筑方式 | 第13-17页 |
1.2.2 表面缺陷的构筑方式 | 第17-21页 |
1.2.3 表界面结构的构筑方式 | 第21-23页 |
1.3 微结构优化对催化剂的影响 | 第23-30页 |
1.3.1 对催化剂的活性位点的影响 | 第23-25页 |
1.3.2 对催化剂的导电性的影响 | 第25-26页 |
1.3.3 对催化剂的能带结构的影响 | 第26-28页 |
1.3.4 对催化剂的反应能垒的影响 | 第28-30页 |
1.4 微结构优化在能源催化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30-37页 |
1.4.1 微结构调控在电催化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31-33页 |
1.4.2 微结构调控在光催化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33-35页 |
1.4.3 微结构调控在热催化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35-37页 |
1.5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37-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51页 |
第2章 镍的硫属化合物纳米片自旋离域实现高效电催化产氧 | 第51-67页 |
2.1 引言 | 第51-5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2-54页 |
2.2.1 材料合成 | 第52-53页 |
2.2.2 样品表征与测试 | 第53-54页 |
2.3 分析和讨论 | 第54-62页 |
2.3.1 合成和表征 | 第54-59页 |
2.3.2 理论计算 | 第59-60页 |
2.3.3 OER电催化性能的测试 | 第60-6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第3章 Fe_7S_8纳米片中的Fe活性位点实现高效电催化产氧 | 第67-83页 |
3.1 引言 | 第67-6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8-70页 |
3.2.1 材料合成 | 第68-69页 |
3.2.2 样品表征与测试 | 第69-70页 |
3.3 分析和讨论 | 第70-78页 |
3.3.1 产物表征 | 第70-73页 |
3.3.2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 第73-74页 |
3.3.3 OER电催化性能的测试 | 第74-7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第4章 Bi_2O_3纳米片的氧空位调控用于光固定CO_2 | 第83-101页 |
4.1 引言 | 第8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3-85页 |
4.2.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83-84页 |
4.2.2 样品表征与测试 | 第84-85页 |
4.3 分析和讨论 | 第85-96页 |
4.3.1 理论计算 | 第85-86页 |
4.3.2 合成和表征 | 第86-89页 |
4.3.3 催化反应和机理研究 | 第89-96页 |
4.4 本章总结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第5章 Cu_2O/Cu原子层的界面工程用于CO_2固定 | 第101-115页 |
5.1 引言 | 第101-102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02-103页 |
5.2.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102页 |
5.2.2 样品的基本表征 | 第102-103页 |
5.3 分析和讨论 | 第103-110页 |
5.3.1 合成和表征 | 第103-106页 |
5.3.2 理论计算 | 第106-107页 |
5.3.3 催化反应和机理研究 | 第107-11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5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15-119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15-117页 |
6.2 展望 | 第117-11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所获奖项 | 第119-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