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引言:本论文的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 第11-15页 |
| (一) 本论文的选题与意义 | 第11-13页 |
| (二) 本论文研究的方法论 | 第13-15页 |
| 一、牟宗三所理解的“德”与“福” | 第15-26页 |
| (一) 牟宗三对康德所理解的“德”的肯定与批评 | 第15-22页 |
| 1. 康德所理解的“德” | 第15-16页 |
| 2. 牟宗三对康德所理解的“德”的肯定 | 第16页 |
| 3. 牟宗三对康德所理解的“德”的批评与调整 | 第16-22页 |
| (二) 牟宗三对康德所理解的“福”的诠释与深化 | 第22-26页 |
| 1. 康德对“福”的界定 | 第22-23页 |
| 2. 牟宗三对康德幸福观的诠释与深化 | 第23-26页 |
| 二、牟宗三论“圆善”所以可能的条件 | 第26-38页 |
| (一) 牟宗三对康德所论“圆善”所以可能之条件的批判 | 第26-28页 |
| 1. 康德论“圆善”所以可能的条件 | 第26-27页 |
| 2. 牟宗三对将上帝作为保障“德福一致”之条件的批评 | 第27-28页 |
| (二) “无限智心”的确立与“两层存有论”的构建 | 第28-35页 |
| 1. “智的直觉”:在德行中创生 | 第29-30页 |
| 2. “物自身”:以理性自身为目的 | 第30-31页 |
| 3. “智的直觉”创生“物自身”活动的三大特点 | 第31-33页 |
| 4. 由无限智心同时开出“道德界”与“存在界” | 第33-35页 |
| (三) 两层存有论与圆善问题 | 第35-38页 |
| 1. 现象世界中“德福一致”的非必然性 | 第35-36页 |
| 2. 物自身世界中“德福一致”的必然性 | 第36-37页 |
| 3. 两层存有论给“圆善”带来的困难 | 第37-38页 |
| 三、圆教成则圆善明 | 第38-47页 |
| (一) 天台宗的“判教”理路与“圆教观” | 第38-42页 |
| 1. 天台宗的判教理路 | 第38-40页 |
| 2. 天台宗“圆教观”的理论要点 | 第40-42页 |
| (二) 儒家之圆教模式 | 第42-45页 |
| (三) 圆善的最终达成 | 第45-47页 |
| 四、牟宗三“圆善论”之衡定 | 第47-54页 |
| (一) 牟宗三“圆善论”的意义与价值 | 第47-49页 |
| 1. “圆善问题”的中国式解答 | 第47-48页 |
| 2. 哲学系统的完成 | 第48页 |
| 3. “意义世界”的掠影 | 第48-49页 |
| (二) 对牟宗三“圆善论”唯理性主义立场的反思 | 第49-54页 |
| 1. 理性目的论 | 第49-51页 |
| 2. 曲径迂回、所因处拙 | 第51-52页 |
| 3. 牟宗三之后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第57-62页 |
|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