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 主要思路与结构 | 第11-14页 |
1.4 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4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基础理论分析 | 第15-21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2.1.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2.1.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2.1.3 对参考文献的评述 | 第17-18页 |
2.2 基础理论分析 | 第18-21页 |
2.2.1 资产定价理论 | 第18页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8-19页 |
2.2.3 信号传递理论 | 第19-20页 |
2.2.4 委托代理理论和大股东掏空理论 | 第20-21页 |
第3章 业绩承诺现状、效用及监管研究 | 第21-33页 |
3.1 资本市场业绩承诺制度发展 | 第21-22页 |
3.1.1 业绩承诺制度起源 | 第21页 |
3.1.2 业绩承诺制度发展 | 第21-22页 |
3.1.3 业绩承诺制度调整 | 第22页 |
3.2 业绩承诺整体特征 | 第22-24页 |
3.2.1 业绩补偿协议比例增加 | 第22-23页 |
3.2.2 业绩承诺履约问题凸显 | 第23页 |
3.2.3 业绩补偿执行状况较好 | 第23-24页 |
3.3 业绩承诺效用分析 | 第24-28页 |
3.3.1 交易撮合和估值保障效用 | 第24-25页 |
3.3.2 信号传递和信息共享效用 | 第25-26页 |
3.3.3 约束双方和促进整合效用 | 第26-28页 |
3.4 业绩承诺的监管保障 | 第28-31页 |
3.4.1 监管的中心思想 | 第28页 |
3.4.2 监管的层次体系 | 第28-30页 |
3.4.3 监管的执行情况 | 第30-31页 |
3.5 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3.5.1 处罚力度偏低 | 第31-32页 |
3.5.2 监管效率偏低 | 第32页 |
3.5.3 核实手段缺失 | 第32-33页 |
第4章 以业绩承诺为主线的蓝色光标并购案例分析 | 第33-44页 |
4.1 基本情况 | 第33-34页 |
4.2 业绩承诺在并购重组具体案例中效用与监管分析 | 第34-42页 |
4.2.1 业绩承诺与资产定价分析 | 第34-35页 |
4.2.2 并购交易流程中业绩承诺与信号传递分析 | 第35-38页 |
4.2.3 并构整合后业绩承诺实现效果分析 | 第38-41页 |
4.2.4 案例中暴露出来的业绩承诺监管问题 | 第41-42页 |
4.3 业绩承诺未完成的危害 | 第42-44页 |
第5章 基本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44-49页 |
5.1 基本结论 | 第44-45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45-49页 |
5.2.1 完善监管机制 | 第45-46页 |
5.2.2 优化补偿机制 | 第46-47页 |
5.2.3 巩固履约机制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