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39页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悬浮阵列检测技术 | 第12-15页 |
1.3 稀土配合物 | 第15-22页 |
1.3.1 稀土元素 | 第15-17页 |
1.3.2 稀土配合物 | 第17-19页 |
1.3.3 稀土配合物发光原理 | 第19-20页 |
1.3.4 稀土配合物荧光性质和复合荧光材料开发 | 第20-22页 |
1.4 装载稀土配合物的多孔结构纳米颗粒 | 第22-36页 |
1.4.1 装载稀土配合物的介孔二氧化硅颗粒 | 第22-28页 |
1.4.2 装载稀土配合物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 第28-36页 |
1.5 论文研究内容 | 第36-39页 |
1.5.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38页 |
1.5.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38-39页 |
2 稀土配合物有机配体的筛选 | 第39-55页 |
2.1 引言 | 第39-4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0-45页 |
2.2.1 实验使用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40-41页 |
2.2.2 稀土配合物的合成 | 第41-44页 |
2.2.3 核磁共振(NMR)分析 | 第44页 |
2.2.4 光学分析 | 第44-4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2页 |
2.3.1 吡啶二四氮唑(H2pytz)的合成与表征 | 第45-46页 |
2.3.2 稀土铕配合物的表征 | 第46-50页 |
2.3.3 稀土铽配合物的表征 | 第50-5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2-55页 |
3 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荧光稀土配合物复合颗粒的制备 | 第55-67页 |
3.1 引言 | 第55-5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6-58页 |
3.2.1 实验使用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56-57页 |
3.2.2 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 | 第57页 |
3.2.3 离子液体的合成 | 第57-58页 |
3.2.4 介孔二氧化硅表面接枝离子液体(MSN-IMI+Cl-)的合成 | 第58页 |
3.2.5 装载稀土铽配合物的介孔二氧化硅颗粒[MSN-IMI-Tb(pytz)3]的合成 | 第58页 |
3.3 颗粒的表征 | 第58-59页 |
3.3.1 颗粒形貌和粒径表征 | 第58页 |
3.3.2 氮气吸附分析 | 第58页 |
3.3.3 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分析 | 第58-59页 |
3.3.4 热重(TG)分析 | 第59页 |
3.4 荧光分析 | 第59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59-66页 |
3.5.1 离子液体的合成与表征 | 第59-60页 |
3.5.2 装载稀土铽配合物的介孔二氧化硅(MSN-IMI-Tb(pytz)3)纳米颗粒的合成与表征 | 第60-64页 |
3.5.3 荧光分析 | 第64-6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4 基于微孔ZIF-8的荧光稀土配合物复合颗粒的制备 | 第67-91页 |
4.1 引言 | 第67-6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8-70页 |
4.2.1 实验使用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68-69页 |
4.2.2 Lncomplex@ZIF-8的合成 | 第69页 |
4.2.3 Lncomplex@ZIF-8@stopper的合成 | 第69-70页 |
4.2.4 Tbcomplex@ZIF-8@SiO_2的合成 | 第70页 |
4.3 颗粒的表征 | 第70页 |
4.3.1 颗粒形貌和粒径表征 | 第70页 |
4.3.2 氮气吸附分析 | 第70页 |
4.3.3 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分析 | 第70页 |
4.3.4 热重(TG)分析 | 第70页 |
4.4 光学分析 | 第70-72页 |
4.4.1 荧光分析 | 第70-71页 |
4.4.2 紫外光谱分析 | 第71-72页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72-90页 |
4.5.1 Tbcomplex@ZIF-8@stopper颗粒合成与表征 | 第72-77页 |
4.5.2 光学分析 | 第77-86页 |
4.5.3 多色编码 | 第86-9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5.1 结论 | 第91-92页 |
5.2 展望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5页 |
附录 | 第105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 | 第105页 |
B.专利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