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场作用下煤结构演化机制及煤层气渗流规律的实验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18页 |
| 1.1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 1.2.1 煤孔裂隙结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1.2.2 煤层气吸附解吸及扩散特性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3 煤层气渗流特性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2.4 物理场强化煤层气抽采方法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1.3.3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2 声场作用下煤孔裂隙结构的演化 | 第18-34页 |
| 2.1 实验煤样 | 第18页 |
| 2.2 声场作用前后煤的SEM测试 | 第18-20页 |
| 2.3 声场作用前后煤的BET测试 | 第20-29页 |
| 2.3.1 低温氮等温吸附/解吸曲线 | 第20-23页 |
| 2.3.2 孔体积和比表面积的变化 | 第23-25页 |
| 2.3.3 孔尺寸的分布 | 第25-26页 |
| 2.3.4 低温氮等温吸附分形维数 | 第26-29页 |
| 2.4 声场作用前后煤的NMR测试 | 第29-31页 |
| 2.4.1 NMR原理 | 第30页 |
| 2.4.2 NMR的T_2分布 | 第30-31页 |
| 2.5 声场作用下的孔隙模型 | 第31-33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3 声场作用下煤层气吸附解吸及扩散特性 | 第34-48页 |
| 3.1 实验设备及方法 | 第34-36页 |
| 3.1.1 实验设备 | 第34-35页 |
| 3.1.2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 3.2 声场作用下煤层气吸附特性 | 第36-41页 |
| 3.2.1 煤层气吸附模型 | 第36-37页 |
| 3.2.2 声场作用下煤层气的吸附实验结果 | 第37-41页 |
| 3.3 声场作用下煤层气解吸和扩散特性 | 第41-46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4 声场作用下煤层气渗流特性及机理分析 | 第48-62页 |
| 4.1 实验设备及方法 | 第48-50页 |
| 4.1.1 实验设备 | 第48-49页 |
| 4.1.2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 4.2 煤层气渗流理论 | 第50-51页 |
| 4.2.1 煤储层有效应力计算公式 | 第50页 |
| 4.2.2 气体渗透率计算公式 | 第50-51页 |
| 4.3 声场作用下煤层气渗流实验结果 | 第51-58页 |
| 4.3.1 不加声场和声场作用下煤层气渗流特性 | 第51-54页 |
| 4.3.2 不同时间声场作用下煤层气渗流特性 | 第54-55页 |
| 4.3.3 不同功率声场作用下煤层气渗流特性 | 第55-56页 |
| 4.3.4 声场作用下煤的渗透率模型 | 第56-58页 |
| 4.4 声场强化煤层气运移机理分析 | 第58-61页 |
| 4.4.1 超声波空化效应 | 第58-59页 |
| 4.4.2 超声波机械振动效应 | 第59-60页 |
| 4.4.3 超声波热效应 | 第60-61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5 结论与建议 | 第62-64页 |
| 5.1 主要结论 | 第62-63页 |
| 5.2 建议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 附录 | 第74页 |
| A.作者在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页 |
| B.作者在学习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4页 |
| C.作者在学习期间发明的专利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