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PM2.5概述 | 第10-11页 |
1.3 PM2.5的来源 | 第11-12页 |
1.4 PM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大气能见度的影响 | 第12-13页 |
1.5 室内PM2.5控制技术 | 第13-14页 |
1.6 本文工作内容和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6.1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14页 |
1.6.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2 非平衡等离子体 | 第16-26页 |
2.1 等离子体的概念 | 第16页 |
2.2 等离子体的分类 | 第16-17页 |
2.3 等离子体的产生方法 | 第17页 |
2.4 介质阻挡放电 | 第17-23页 |
2.4.1 介质阻挡放电击穿和微放电形成 | 第18-19页 |
2.4.2 介质阻挡放电电流 | 第19-20页 |
2.4.3 介质阻挡放电电压 | 第20页 |
2.4.4 介质阻挡放电的等效电路 | 第20-21页 |
2.4.5 介质阻挡放电的放电功率 | 第21-23页 |
2.5 沿面介质阻挡放电 | 第23-24页 |
2.6 等离子体处理PM2.5原理 | 第24-2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实验系统的建立及测试方法 | 第26-36页 |
3.1 实验设备 | 第26-27页 |
3.2 等离子体反应器 | 第27-28页 |
3.3 高压供电系统 | 第28-29页 |
3.4 流速控制系统 | 第29页 |
3.5 臭氧催化系统 | 第29-31页 |
3.6 分析测试系统 | 第31-35页 |
3.6.1 电压和电流的测定 | 第32页 |
3.6.2 发射光谱的测量 | 第32-34页 |
3.6.3 PM2.5和臭氧的测量 | 第34-35页 |
3.7 实验步骤 | 第35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4 双螺旋沿面型介质阻挡放电的电学特性和振动温度计算 | 第36-44页 |
4.1 电流电压波形研究 | 第36-38页 |
4.2 等离子体厚度 | 第38-40页 |
4.3 振动温度计算 | 第40-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5 交流高压介质阻挡放电降解PM2. | 第44-49页 |
5.1 卷烟烟气介绍 | 第44页 |
5.2 烟气初始浓度对PM2.5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4-45页 |
5.3 交流高压幅值和风机速度对PM2.5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5-46页 |
5.4 交流高压频率对PM2.5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6页 |
5.5 副产物臭氧在不同流速、电压幅值下的浓度情况 | 第46-4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6 全文小结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