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前言 | 第10-12页 | 
| 第一部分 电针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试验 | 第12-24页 | 
| 1.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第12页 | 
| 1.2 病例选择 | 第12-13页 | 
| 2.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 2.1 随机方法 | 第13页 | 
| 2.2 盲法 | 第13页 | 
| 2.3 针具和电针 | 第13页 | 
| 2.4 分组与取穴 | 第13-15页 | 
| 2.5 针刺基本操作规范 | 第15页 | 
| 2.6 观察周期 | 第15页 | 
| 2.7 合并用药规定 | 第15-16页 | 
| 2.8 观察指标 | 第16页 | 
| 2.9 统计方法 | 第16页 | 
| 3.研究结果 | 第16-24页 | 
| 3.1 基线资料 | 第16-18页 | 
| 3.2 治疗结果 | 第18-23页 | 
| 3.3 不良反应的观察 | 第23-24页 | 
| 第二部分 经穴效应特异性差异基因表达研究 | 第24-36页 | 
| 1.材料与流程 | 第24-30页 | 
| 1.1 试验材料 | 第24-25页 | 
| 1.2 试验流程 | 第25-30页 | 
| 2.结果 | 第30-36页 | 
| 2.1 芯片差异基因层级聚类(Heatmap) | 第30-32页 | 
| 2.2 GO-BP(基因本体论-生物过程)分析 | 第32-36页 | 
| 讨论 | 第36-45页 | 
| 1.对经穴效应特异性的认识 | 第36-37页 | 
| 1.1 古代文献对经穴效应特异性的记载 | 第36页 | 
| 1.2 现代学者对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研究 | 第36-37页 | 
| 1.3 相关前期研究 | 第37页 | 
| 2.以偏头痛为研究载体的依据 | 第37-38页 | 
| 3.针灸方案的选择依据 | 第38-40页 | 
| 3.1 经穴的选取 | 第38-39页 | 
| 3.2 非经非穴点的选取 | 第39-40页 | 
| 3.3 电针的选择 | 第40页 | 
| 4.临床疗效指标的选择 | 第40页 | 
| 5.基因芯片技术的选择 | 第40-41页 | 
| 6.试验结果的分析 | 第41-45页 | 
| 6.1 临床试验 | 第41-42页 | 
| 6.2 基因芯片试验 | 第42-45页 | 
| 结论 | 第45-46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 附录 | 第53-68页 | 
| 附录1 附表 | 第53-61页 | 
| 附录2 附图 | 第61-62页 | 
| 附录3 文献综述 | 第62-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 附录4 在校期间论文论著和科研情况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