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3-14页 |
1 前言 | 第14-1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6-24页 |
2.1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6-18页 |
2.1.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6页 |
2.1.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16-17页 |
2.1.3 中医症状量化评分标准 | 第17页 |
2.1.4 病例研究标准 | 第17-18页 |
2.2 研究对象与分组 | 第18-19页 |
2.2.1 病例来源 | 第18页 |
2.2.2 实验分组 | 第18-19页 |
2.3 治疗方法 | 第19-20页 |
2.3.1 对照组 | 第19页 |
2.3.2 治疗组 | 第19-20页 |
2.4 项目观察 | 第20-21页 |
2.4.1 中医临床表现 | 第20页 |
2.4.2 指标的检测 | 第20-21页 |
2.4.3 安全性指标 | 第21页 |
2.5 主要实验材料 | 第21页 |
2.5.1 主要实验设备 | 第21页 |
2.5.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1页 |
2.6 疗效判定标准 | 第21-23页 |
2.6.1 CKD-MBD疗效判定标准 | 第21-22页 |
2.6.2 肾功能疗效判定标准 | 第22页 |
2.6.3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第22-23页 |
2.6.4 主要症状的疗效标准 | 第23页 |
2.7 统计方法 | 第23-24页 |
3 结果 | 第24-39页 |
3.1 临床疾病疗效比较与分析 | 第24-25页 |
3.1.1 CKD-MBD疗效比较与分析 | 第24-25页 |
3.1.2 肾功能疗效比较与分析 | 第25页 |
3.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与分析 | 第25-28页 |
3.3 中医主要症状疗效比较与分析 | 第28-30页 |
3.4 中医证候积分值比较与分析 | 第30-31页 |
3.5 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与分析 | 第31-39页 |
3.5.1 肾功能指标变化的比较与分析 | 第31-33页 |
3.5.2 血清Ca、P及iPTH变化的比较与分析 | 第33-36页 |
3.5.3 血清FGF23、FGFRs、Klotho蛋白水平变化的比较与分析 | 第36-39页 |
4 讨论 | 第39-54页 |
4.1 中医药对CKD-MBD的研究 | 第39-44页 |
4.1.1 病因病机 | 第39-41页 |
4.1.2 中医药治疗 | 第41-44页 |
4.2 现代医学对CKD-MBD的研究 | 第44-49页 |
4.2.1 CKD-MBD的发病机制 | 第45-47页 |
4.2.2 CKD-MBD与FGF23、FGFRs、Klotho蛋白的关系 | 第47-49页 |
4.3 蓉黄颗粒的相关研究 | 第49-54页 |
4.3.1 蓉黄颗粒立方的理论依据 | 第49-50页 |
4.3.2 蓉黄颗粒的方药组成及组方特点 | 第50-51页 |
4.3.3 蓉黄颗粒对非透析CKD-MBD肾虚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 第51-52页 |
4.3.4 蓉黄颗粒对非透析CKD-MBD肾虚湿热证患者的相关实验室指标分析 | 第52-53页 |
4.3.5 蓉黄颗粒对非透析CKD-MBD肾虚湿热证患者的安全性评价 | 第53-54页 |
5 结论 | 第54-55页 |
6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55-56页 |
7 展望 | 第56-57页 |
8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9 综述 | 第65-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10 个人简介 | 第72-73页 |
11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