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6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1-14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4-16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16页 |
1.1.1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1.1.2 相关诊断标准 | 第16页 |
1.1.3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6页 |
1.2 方法 | 第16-19页 |
1.2.1 实验分组 | 第16-17页 |
1.2.2 CPR 方法 | 第17页 |
1.2.3 观察方法 | 第17-18页 |
1.2.4 PI与P_(ET)CO_2检测 | 第18页 |
1.2.5 测量PI与P_(ET)CO_2原理 | 第18-19页 |
1.3 统计方法 | 第19页 |
1.4 结果 | 第19-23页 |
1.4.1 ROSC组与非ROSC组之间各预测指标比较 | 第19-20页 |
1.4.2 P_(ET)CO_2与PI值单用或联用对CA患者的ROSC预测价值 | 第20-23页 |
1.5 讨论 | 第23-28页 |
1.5.1 CA患者接受CPR的流行病学点 | 第23页 |
1.5.2 CPR的病理生理机制 | 第23页 |
1.5.3 反映CPR质量的相关生理指标 | 第23-24页 |
1.5.4 PI的临床应用 | 第24页 |
1.5.5 P_(ET)CO_2的临床应用 | 第24页 |
1.5.6 CPR期间CA患者P_(ET)CO_2与PI的特点 | 第24-25页 |
1.5.7 PI以及PI联合P_(ET)CO_2对CA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 第25-28页 |
结论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35-36页 |
综述 脉搏灌注指数在临床中的作用 | 第36-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个人简历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