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9页 |
1.1.1 村落 | 第9页 |
1.1.2 传统村落 | 第9页 |
1.1.3 批判性地域主义 | 第9页 |
1.2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1.2.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9-11页 |
1.2.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1.3 批判性地域主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2 引言 | 第13-18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页 |
2.3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2.4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2.4.1 文献研究 | 第15-16页 |
2.4.2 案例收集 | 第16页 |
2.4.3 对比分析 | 第16页 |
2.4.4 问卷调查法 | 第16页 |
2.4.5 数据分析法 | 第16-17页 |
2.5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3 池州府地区传统村落构成要素解读 | 第18-35页 |
3.1 特征解读 | 第18-31页 |
3.1.1 传统村落选址与形态特征 | 第18-22页 |
3.1.2 传统建筑特征 | 第22-28页 |
3.1.3 历史环境要素特征 | 第28-31页 |
3.2 传统村落宜居性问题分析 | 第31-35页 |
3.2.1 民居问题分析 | 第32页 |
3.2.2 交通问题分析 | 第32-33页 |
3.2.3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问题分析 | 第33-35页 |
3.2.4 开放空间问题分析 | 第35页 |
4 池州府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现状解读 | 第35-44页 |
4.1 保护发展理念 | 第35-36页 |
4.1.1 保护理念 | 第35-36页 |
4.1.2 发展理念 | 第36页 |
4.2 池州府地区传统村落的生存现状及问题 | 第36-41页 |
4.2.1 自然衰落 | 第37-38页 |
4.2.2 人为破坏 | 第38-39页 |
4.2.3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核心问题 | 第39-41页 |
4.3 池州府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现状 | 第41-42页 |
4.3.1 规划编制现状 | 第41页 |
4.3.2 规划实施现状 | 第41-42页 |
4.4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现状之批判 | 第42-44页 |
4.4.1 规划定位缺乏特色 | 第42-43页 |
4.4.2 法律政策制定滞后 | 第43页 |
4.4.3 规划难以贯彻落实 | 第43页 |
4.4.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措施单一 | 第43-44页 |
5 基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池州府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表达方法 | 第44-59页 |
5.1 批判性地域主义实践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意义 | 第44-46页 |
5.1.1 批判性地域主义的特征 | 第44-45页 |
5.1.2 指导意义 | 第45-46页 |
5.2 选址与格局表达 | 第46-54页 |
5.2.1 山形水势的表达 | 第46-47页 |
5.2.2 村落形态要素的表达 | 第47-48页 |
5.2.3 街巷水系的表达 | 第48-51页 |
5.2.4 公共空间的表达 | 第51-54页 |
5.3 建筑物的表达 | 第54-56页 |
5.3.1 建筑内部空间改造 | 第55-56页 |
5.3.2 附属建筑改造 | 第56页 |
5.3.3 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 | 第56页 |
5.4 历史环境要素的表达 | 第56-58页 |
5.4.1 标志性历史环境要素表达 | 第56页 |
5.4.2 功能性历史环境要素表达 | 第56-57页 |
5.4.3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表达 | 第57-58页 |
5.5 产业发展中村落特色的表达 | 第58-59页 |
6 总结与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64页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