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1.3.1 植物绿化对居住区室外微环境的影响研究 | 第9-10页 |
1.3.2 建筑布局对居住区室外微环境的影响研究 | 第10页 |
1.3.3 基于热舒适度的绿地降温心理效应和社会意义研究 | 第10-12页 |
1.3.4 总结与评价 | 第12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研究 | 第15-23页 |
2.1 南昌市气候特征分析 | 第15-19页 |
2.1.1 温湿度环境特征分析 | 第16-18页 |
2.1.2 风环境特征分析 | 第18-19页 |
2.2 南昌市居住区空间布局现状及类型分析 | 第19-21页 |
2.2.1 建筑布局现状分析 | 第19页 |
2.2.2 建筑类型分析 | 第19-21页 |
2.3 南昌市居住区绿地景观现状分析 | 第21-22页 |
2.3.1 植物空间构成 | 第21-22页 |
2.3.2 南昌市居住区常见的植物群落 | 第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研究内容方法 | 第23-27页 |
3.1 研究地概况 | 第23-24页 |
3.1.1 实验样地基本概况 | 第23页 |
3.1.2 实验样地植物群落概况 | 第23-24页 |
3.2 测定项目 | 第24-25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3.2.2 样地基础信息测量 | 第24-25页 |
3.2.3 环境因子的测量 | 第25页 |
3.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5-27页 |
3.3.1 郁闭度 | 第25页 |
3.3.2 乔木所占比例 | 第25-26页 |
3.3.3 温湿效应的计算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夏冬季不同建筑布局下绿地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 | 第27-54页 |
4.1 不同建筑布局下绿地与夏冬季温湿度环境的关系分析 | 第27-47页 |
4.1.1 围合式住宅区夏冬季室外热环境现场测试 | 第27-31页 |
4.1.2 结论 | 第31页 |
4.1.3 混合式住宅区夏冬季室外热环境现场测试 | 第31-39页 |
4.1.4 结论 | 第39-40页 |
4.1.5 行列式住宅区夏冬季室外热环境现场测试 | 第40-47页 |
4.1.6 结论 | 第47页 |
4.2 不同建筑布局下绿地与冬季风环境的关系分析 | 第47-51页 |
4.2.1 围合式住宅区冬季室外风环境实测分析 | 第47-48页 |
4.2.2 结论 | 第48页 |
4.2.3 混合式住宅区冬季室外风环境实测分析 | 第48-49页 |
4.2.4 结论 | 第49-50页 |
4.2.5 行列式住宅区夏冬季室外风环境实测分析 | 第50-51页 |
4.2.6 结论 | 第51页 |
4.3 不同类型居住区内小环境实测结果综合对比分析 | 第51-52页 |
4.3.1 夏冬季温湿度环境综合对比分析 | 第51-52页 |
4.3.2 冬季风环境综合对比分析 | 第52页 |
4.4 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协调夏冬两季居住区微气候环境的优化策略 | 第54-59页 |
5.1 夏冬季居住区微环境优化策略 | 第54-56页 |
5.1.1 保证居住区内部通风环境 | 第54页 |
5.1.2 择优选择绿化布局类型 | 第54-56页 |
5.2 冬季风环境优化策略 | 第56-58页 |
5.2.1 择优选择建筑布局类型 | 第56页 |
5.2.2 合理配置植物 | 第56-58页 |
5.3 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结论 | 第59页 |
6.2 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表一 各居住区温湿度、风速测量值 | 第66-68页 |
附表二 居住区夏冬季温湿指数相关性分析 | 第68-70页 |
附表三 南昌市居住区常用园林植物表 | 第70-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