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引言 | 第10-15页 |
1.1 选题意义和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1.1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 农民专业合作社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3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4-15页 |
1.4.1 可能创新之处 | 第14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2.相关概念与理论分析 | 第15-17页 |
2.1 相关理论 | 第15页 |
2.1.1 融资结构理论 | 第15页 |
2.1.2 融资次序理论 | 第15页 |
2.2 相关基本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2.2.1 农民专业合作社 | 第15-16页 |
2.2.2 融资模式 | 第16页 |
2.2.3 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特点 | 第16-17页 |
3.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 | 第17-22页 |
3.1 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 第17-18页 |
3.2 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现状 | 第18页 |
3.3 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影响因素 | 第18-20页 |
3.3.1 固定资产规模 | 第18-19页 |
3.3.2 经营能力 | 第19页 |
3.3.3 财务管理 | 第19页 |
3.3.4 外部融资环境 | 第19页 |
3.3.5 银社关系 | 第19-20页 |
3.4 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供给分析 | 第20-22页 |
3.4.1 资金获取渠道 | 第20-21页 |
3.4.2 金融机构供给资金情况 | 第21-22页 |
4.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同融资模式 | 第22-26页 |
4.1 统一账户下的三方+互保+贴息的融资模式 | 第22-23页 |
4.1.1 优势分析 | 第22页 |
4.1.2 适用性分析 | 第22-23页 |
4.2 资金互助融资模式 | 第23-24页 |
4.2.1 优势分析 | 第23页 |
4.2.2 适用性分析 | 第23-24页 |
4.3 银行与合作社合作模式 | 第24页 |
4.3.1 优势分析 | 第24页 |
4.3.2 适用性分析 | 第24页 |
4.4 融资风险补偿模式 | 第24-26页 |
4.4.1 优势分析 | 第25页 |
4.4.2 适用性分析 | 第25-26页 |
5.不同融资模式多角度比较分析 | 第26-28页 |
5.1 参与主体的概述 | 第26页 |
5.2 政府参与的角度 | 第26-27页 |
5.3 银行与风险角度 | 第27页 |
5.4 资金用途和使用期限角度 | 第27-28页 |
6.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模式的对策建议 | 第28-32页 |
6.1 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模式的设计规划 | 第28页 |
6.2 完善的农村的融资体系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水平 | 第28-30页 |
6.2.1 实现农村信用社的改革 | 第28-29页 |
6.2.2 创新发展农民合作金融组织 | 第29-30页 |
6.2.3 探索保险、担保二位一体的新型融资模式 | 第30页 |
6.3 加强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支持 | 第30-32页 |
6.3.1 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相关政策体系 | 第30页 |
6.3.2 完善各种形式的优惠和扶持政策 | 第30-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附录 | 第34-35页 |
致谢 | 第35-36页 |
个人简介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