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操纵稳定性的SUV悬架主参数匹配及优化设计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 1.2 研究进展与现状分析 | 第11-16页 |
| 1.2.1 汽车操纵稳定性 | 第11-14页 |
| 1.2.2 悬架及其优化设计 | 第14-16页 |
| 1.3 评价方法 | 第16-17页 |
| 1.3.1 整车操纵稳定性评价方法 | 第16-17页 |
| 1.3.2 整车平顺性评价方法 | 第17页 |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 第2章 悬架对整车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的影响 | 第19-27页 |
| 2.1 悬架对整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 | 第19-24页 |
| 2.1.1 悬架的垂直刚度与侧倾角刚度 | 第19-20页 |
| 2.1.2 轮胎弹性侧偏角 | 第20-22页 |
| 2.1.3 侧倾转向角 | 第22-23页 |
| 2.1.4 变形转向角 | 第23-24页 |
| 2.2 悬架对整车行驶平顺性的影响 | 第24-26页 |
| 2.2.1 悬架弹性的影响 | 第24-25页 |
| 2.2.2 悬架阻尼的影响 | 第25-26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3章 整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有效性验证 | 第27-43页 |
| 3.1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 | 第27页 |
| 3.2 前悬架模型的建立 | 第27-29页 |
| 3.3 后悬架模型的建立 | 第29-30页 |
| 3.4 横向稳定杆模型的建立 | 第30-32页 |
| 3.5 车身模型的建立 | 第32页 |
| 3.6 转向系模型的建立 | 第32-33页 |
| 3.7 轮胎模型的建立 | 第33页 |
| 3.8 动力系统和制动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 3.9 整车模型的建立 | 第34-35页 |
| 3.10 悬架模型的验证 | 第35-42页 |
| 3.10.1 悬架模型验证的方法与指标 | 第35-38页 |
| 3.10.2 悬架模型的试验验证 | 第38-42页 |
| 3.11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4章 整车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分析及评价 | 第43-65页 |
| 4.1 整车操纵稳定性分析 | 第43-56页 |
| 4.1.1 稳态回转试验 | 第43-46页 |
| 4.1.2 转向盘转角阶跃输入试验 | 第46-47页 |
| 4.1.3 转向盘转角脉冲输入试验 | 第47-50页 |
| 4.1.4 转向回正性能试验 | 第50-52页 |
| 4.1.5 转向轻便性试验 | 第52-54页 |
| 4.1.6 蛇形试验 | 第54-56页 |
| 4.1.7 整车操纵稳定性综合评价 | 第56页 |
| 4.2 整车平顺性分析 | 第56-64页 |
| 4.2.1 随机路面建模 | 第57-60页 |
| 4.2.2 随机输入行驶试验评价指标 | 第60-61页 |
| 4.2.3 随机输入行驶试验仿真分析 | 第61-64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5章 基于稳态回转的悬架主参数匹配及优化 | 第65-80页 |
| 5.1 问题分析 | 第65-66页 |
| 5.2 NSGA-Π算法简介 | 第66-68页 |
| 5.3 正交试验设计 | 第68-72页 |
| 5.3.1 正交试验设计简介 | 第68页 |
| 5.3.2 正交试验计划 | 第68-69页 |
| 5.3.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69-72页 |
| 5.4 克里格近似模型的建立 | 第72-74页 |
| 5.5 悬架主参数匹配及优化设计 | 第74-75页 |
| 5.5.1 目标函数的确定 | 第74-75页 |
| 5.5.2 设计变量的选取 | 第75页 |
| 5.5.3 约束条件的确定 | 第75页 |
| 5.6 优化前后整车性能对比 | 第75-79页 |
| 5.7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 6.1 工作总结 | 第80-81页 |
| 6.2 展望 | 第81-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7-88页 |
| 附录 A 正交试验设计矩阵及响应输出结果 | 第88-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