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离子侵蚀对混凝土胶凝浆体组成、结构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1.2.1 矿渣对胶凝浆体水化程度和微结构的影响 | 第12-13页 |
1.2.2 C-S-H微结构及C-(A)-S-H微结构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3 Mg~(2+)和SO_4~(2-)侵蚀对胶凝浆体的水化产物组成影响 | 第15-16页 |
1.2.4 干湿循环和离子侵蚀耦合作用下混凝土性能退化机理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第2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 第20-26页 |
2.1 原材料 | 第20-21页 |
2.2 试验方案设计 | 第21-23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3-26页 |
第3章 MgSO_4侵蚀对水泥-矿渣胶凝浆体组成与结构的影响 | 第26-59页 |
3.1 MgSO_4侵蚀对水泥-矿渣浆体水化产物组成的影响 | 第26-37页 |
3.1.1 矿渣掺量对胶凝浆体水化产物组成的影响 | 第27-32页 |
3.1.2 水胶比对胶凝浆体水化产物组成的影响 | 第32-37页 |
3.2 矿渣掺量对MgSO_4侵蚀矿渣-水泥浆体微结构的影响 | 第37-47页 |
3.2.1 矿渣掺量对胶凝浆体水化程度的影响 | 第37-40页 |
3.2.2 矿渣掺量对胶凝浆体C-S-H凝胶MCL的影响 | 第40-42页 |
3.2.3 矿渣掺量对胶凝浆体C-S-H凝胶Al[4]/Si的影响 | 第42-45页 |
3.2.4 矿渣掺量对胶凝浆体含Al相水化产物迁移与转变影响 | 第45-47页 |
3.3 水胶比对MgSO_4侵蚀矿渣-水泥浆体微结构的影响 | 第47-56页 |
3.3.1 水胶比对胶凝浆体水化程度的影响 | 第48-50页 |
3.3.2 水胶比对胶凝浆体C-S-H凝胶MCL的影响 | 第50-52页 |
3.3.3 水胶比对胶凝浆体C-S-H凝胶Al[4]/Si的影响 | 第52-54页 |
3.3.4 水胶比对胶凝浆体含Al相水化产物迁移与转变影响 | 第54-56页 |
3.4 MgSO_4侵蚀矿渣-水泥胶凝浆体微结构形成与演变机理 | 第56-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4章 干湿循环下MgSO_4侵蚀对水泥-矿渣胶凝浆体组成与结构的影响 | 第59-89页 |
4.1 干湿循环下MgSO_4侵蚀胶凝浆体的水化产物组成 | 第59-70页 |
4.1.1 矿渣掺量对胶凝浆体水化产物组成的影响 | 第60-65页 |
4.1.2 水胶比对胶凝浆体水化产物组成的影响 | 第65-70页 |
4.2 矿渣掺量对干湿循环下MgSO_4侵蚀胶凝浆体微结构的影响 | 第70-80页 |
4.2.1 矿渣掺量对胶凝浆体水化程度的影响 | 第70-72页 |
4.2.2 矿渣掺量对胶凝浆体MCL的影响 | 第72-74页 |
4.2.3 矿渣掺量对胶凝浆体C-S-H凝胶Al[4]/Si的影响 | 第74-78页 |
4.2.4 矿渣掺量对胶凝浆体含Al相水化产物迁移与转变影响 | 第78-80页 |
4.3 水胶比对干湿循环下MgSO_4侵蚀胶凝浆体微结构影响 | 第80-87页 |
4.3.1 水胶比对胶凝浆体水化程度的影响 | 第80-82页 |
4.3.2 水胶比对胶凝浆体MCL的影响 | 第82-84页 |
4.3.3 水胶比对胶凝浆体C-S-H凝胶Al[4]/Si的影响 | 第84-85页 |
4.3.4 水胶比对胶凝浆体含Al相水化产物迁移与转变影响 | 第85-87页 |
4.4 干湿循环下MgSO_4侵蚀水泥-矿渣胶凝浆体微结构形成与演变机理 | 第87-8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5章 功能组分对水泥-矿渣胶凝浆体微结构的调控机理及其应用 | 第89-99页 |
5.1 侵蚀性离子传输抑制剂对胶凝浆体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89-93页 |
5.1.1 侵蚀性离子传输抑制剂对胶凝浆体水化放热的影响 | 第90页 |
5.1.2 侵蚀性离子传输抑制剂对胶凝浆体孔结构的影响 | 第90-92页 |
5.1.3 侵蚀性离子传输抑制剂对胶凝浆体微观形貌的影响 | 第92-93页 |
5.2 干湿循环MgSO_4侵蚀对含Al相水化产物迁移与转变的影响 | 第93-95页 |
5.3 低温升、抗裂、耐蚀海工大体积混凝土的制备与应用 | 第95-97页 |
5.3.1 低温升、抗裂、耐蚀海工大体积混凝土设计思路 | 第95页 |
5.3.2 低温升、抗裂、耐蚀海工大体积混凝土的制备及其耐久性能 | 第95-9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6章 结论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7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研项目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