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苝二酰亚胺自组装体及其复合物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8-26页
    1.1 前言第8-9页
    1.2 半导体光催化理论第9-10页
    1.3 增强光催化活性的关键方法第10-19页
        1.3.1 能带调控第10-13页
            1.3.1.1 金属元素掺杂第10-11页
            1.3.1.2 非金属元素掺杂第11页
            1.3.1.3 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共掺杂第11-12页
            1.3.1.4 固溶体构建第12-13页
        1.3.2 增强光吸收能力第13-16页
            1.3.2.1 窄带隙的半导体第13页
            1.3.2.2 染料敏化第13-14页
            1.3.2.3 单相可见光响应催化剂第14-15页
            1.3.2.4 贵金属沉积第15-16页
        1.3.3 晶体缺陷第16页
        1.3.4 异质结构建第16-17页
        1.3.5 Z型体系构建第17-18页
        1.3.6 晶体形貌和尺寸第18-19页
    1.4 光催化研究的两个主要方面第19-20页
        1.4.1 光催化活性第19页
        1.4.2 光催化稳定性第19-20页
    1.5 苝二酰亚胺第20-22页
        1.5.1 苝二酰亚胺合成第20页
        1.5.2 苝二酰亚胺的光学性质第20-21页
        1.5.3 苝二酰亚胺的还原性质第21页
        1.5.4 苝二酰亚胺的结构特性第21-22页
        1.5.5 苝二酰亚胺的堆积行为第22页
    1.6 选题研究第22-26页
        1.6.1 选题依据第22-24页
        1.6.2 研究内容第24-26页
第2章 短程π-π堆积的自组装体增强可见光光催化活性的研究第26-42页
    2.1 前言第26-27页
    2.2 实验部分第27-31页
        2.2.1 实验试剂第27-28页
        2.2.2 实验仪器第28页
        2.2.3 样品制备第28-29页
        2.2.4 理论计算第29页
        2.2.5 表征方法第29-31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1-41页
        2.3.1 杂化体形貌第31-35页
        2.3.2 杂化体中电子转移过程第35-39页
        2.3.3 可见光光催化活性的增强第39-41页
    2.4 结论第41-42页
第3章 由钯量子点的电子回转增强自组装体可见光光催化研究第42-57页
    3.1 前言第42-43页
    3.2 实验部分第43-46页
        3.2.1 实验试剂第43-44页
        3.2.2 实验仪器第44页
        3.2.3 催化剂的制备第44-45页
        3.2.4 催化剂的表征第45页
        3.2.5 催化剂活性测试第45-46页
        3.2.6 密度泛函计算第4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6-56页
        3.3.1 催化剂的形貌与结构第46-47页
        3.3.2 电子转移动力学第47-49页
        3.3.3 电子回转动力学第49-53页
        3.3.4 增强的光催化活性第53-56页
    3.4 结论第56-57页
第4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7页
致谢第67-69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疏水缔合聚合物的随钻堵漏钻井液
下一篇:基于ICP-MS的多组份磁球免疫分析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