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2.3 总体评价 | 第19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0-22页 |
1.4.1 创新点 | 第20-21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21-22页 |
第2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2-28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2.1.1 技能型人才 | 第22页 |
2.1.2 高等职业教育 | 第22-23页 |
2.1.3 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 | 第23-24页 |
2.2 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的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2.2.1 市场失灵理论 | 第24-25页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5页 |
2.2.3 公共选择理论 | 第25-27页 |
2.3 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的现状、问题及成因 | 第28-47页 |
3.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 第28-30页 |
3.1.1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 第28页 |
3.1.2 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 第28-30页 |
3.1.3 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 | 第30页 |
3.1.4 经费保障机制更加完善 | 第30页 |
3.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的现状 | 第30-38页 |
3.2.1 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的规模 | 第31-32页 |
3.2.2 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的结构 | 第32-37页 |
3.2.3 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的模式 | 第37-38页 |
3.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存在的问题 | 第38-45页 |
3.3.1 资金总量不足 | 第38-41页 |
3.3.2 资金结构失衡 | 第41-44页 |
3.3.3 模式不合理 | 第44-45页 |
3.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45-46页 |
3.4.1 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 第45页 |
3.4.2 各级政府间责任不明晰 | 第45页 |
3.4.3 高等职业教育财政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 | 第45-46页 |
3.5 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效率的实证分析 | 第47-58页 |
4.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效率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47-48页 |
4.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47页 |
4.1.2 指标的确定 | 第47-48页 |
4.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的效率分析 | 第48-57页 |
4.2.1 计算模型的选择 | 第48-50页 |
4.2.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50-51页 |
4.2.3 实证检验 | 第51-56页 |
4.2.4 实证结论 | 第56-57页 |
4.3 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的实践与启示 | 第58-63页 |
5.1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的实践 | 第58-60页 |
5.1.1 美国 | 第58-59页 |
5.1.2 德国 | 第59-60页 |
5.1.3 日本 | 第60页 |
5.2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对我国的启示 | 第60-62页 |
5.2.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 第61页 |
5.2.2 根据当地特点,实行特色办学 | 第61页 |
5.2.3 加强校企合作 | 第61-62页 |
5.2.4 扩大其它方面的经费来源 | 第62页 |
5.3 小结 | 第62-63页 |
第6章 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财政投入对策 | 第63-67页 |
6.1 扩大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的规模 | 第63-64页 |
6.1.1 加大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 | 第63页 |
6.1.2 创新财政投入方式 | 第63-64页 |
6.2 优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的结构 | 第64-65页 |
6.2.1 明确政府间的支出责任,落实财政投入工作 | 第64-65页 |
6.2.2 落实财政优惠政策,鼓励各方积极投入 | 第65页 |
6.3 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的使用效率 | 第65-66页 |
6.3.1 做好财政投入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第65-66页 |
6.3.2 构建财政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绩效评价体系 | 第66页 |
6.4 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