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1.2.1 行业碳排放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2.2 碳排放责任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1.2.3 碳排放测度方法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1.2.4 碳排放强度贡献率分解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1.2.5 简要评述 | 第19-20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0-2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3.3 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第2章 行业层面碳排放强度的测度方法及贡献率分解模型 | 第23-32页 |
2.1 生产侧和消费侧行业碳排放强度的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2.2 生产侧和消费侧行业碳排放及碳排放强度的测度方法 | 第24-27页 |
2.3 生产侧和消费侧行业碳排放强度的贡献率分解模型 | 第27-30页 |
2.4 数据来源与说明 | 第30-32页 |
第3章 生产侧和消费侧行业碳排放及碳排放强度的测度分析 | 第32-46页 |
3.1 生产侧和消费侧行业碳排放及碳排放强度总体分析 | 第32-34页 |
3.2 生产侧和消费侧行业碳排放的国别比较 | 第34-39页 |
3.3 生产侧和消费侧行业碳排放强度的国别比较 | 第39-42页 |
3.4 生产侧和消费侧行业碳排放强度的收敛性分析 | 第42-44页 |
3.5 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生产侧和消费侧行业碳排放强度的贡献率分解 | 第46-51页 |
4.1 生产侧行业碳排放强度的贡献率分解 | 第46-47页 |
4.2 消费侧行业碳排放强度的贡献率分解 | 第47-48页 |
4.3 生产侧和消费侧行业碳排放强度贡献率分解的比较 | 第48-50页 |
4.4 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政策建议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目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