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相关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1.3 相关理论与实践综述 | 第10-15页 |
1.3.1 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综述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相关理论与实践综述 | 第12-15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6-1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2 论文章节 | 第16-18页 |
1.5.3 论文框架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哈尼梯田遗产区传统村落基本概况 | 第19-27页 |
2.1 元阳县概况 | 第19-22页 |
2.1.1 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 | 第19-21页 |
2.1.2 民族历史与传统文化 | 第21-22页 |
2.2 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概况 | 第22-24页 |
2.2.1 遗产区位置 | 第22-23页 |
2.2.2 遗产区村落数量及分类 | 第23-24页 |
2.3 哈尼梯田传统村落营建格局 | 第24-27页 |
第三章 哈尼梯田遗产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现状分析 | 第27-75页 |
3.1 自然环境 | 第27-32页 |
3.1.1 山体 | 第27-28页 |
3.1.2 森林 | 第28-29页 |
3.1.3 梯田 | 第29-31页 |
3.1.4 水系 | 第31-32页 |
3.2 民居风貌 | 第32-43页 |
3.2.1 传统民居外观风貌构成要素 | 第32-39页 |
3.2.1.1 台基 | 第33页 |
3.2.1.2 墙基和勒脚 | 第33页 |
3.2.1.3 墙体 | 第33-35页 |
3.2.1.4 屋顶 | 第35-37页 |
3.2.1.5 平台 | 第37-38页 |
3.2.1.6 室外楼梯 | 第38页 |
3.2.1.7 门窗 | 第38-39页 |
3.2.3 遗产区村落民居风貌现状 | 第39-43页 |
3.3 道路广场 | 第43-60页 |
3.3.1 道路 | 第43-56页 |
3.3.1.1 路网形态 | 第43-45页 |
3.3.1.2 路网形态与村落面积的关系 | 第45-48页 |
3.3.1.3 路网等级 | 第48-51页 |
3.3.1.4 道路宽度 | 第51-54页 |
3.3.1.5 台阶路段 | 第54-56页 |
3.3.2 广场空地 | 第56-60页 |
3.3.2.1 传统型村落的广场空地 | 第56-58页 |
3.3.2.2 异化型村落的广场空地 | 第58-60页 |
3.4 市政设施 | 第60-68页 |
3.4.1 传统沟渠系统 | 第60-63页 |
3.4.1.1 大渠 | 第61-62页 |
3.4.1.2 小沟 | 第62页 |
3.4.1.3 沟渠断面 | 第62-63页 |
3.4.2 给水系统 | 第63-67页 |
3.4.2.1 蓄水池 | 第64页 |
3.4.2.2 水井 | 第64-67页 |
3.4.4 电力电信设施 | 第67-68页 |
3.5 环卫设施 | 第68-73页 |
3.5.1 垃圾桶和垃圾收集点 | 第68-69页 |
3.5.2 公共厕所和肥塘 | 第69-73页 |
3.6 哈尼梯田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现状问题总结 | 第73-75页 |
3.6.1 自然环境恶化 | 第73页 |
3.6.2 整体风貌破坏 | 第73页 |
3.6.3 现有设施老旧 | 第73页 |
3.6.4 各类设施缺乏 | 第73-75页 |
第四章 哈尼梯田遗产区传统村落自然环境改善策略研究 | 第75-87页 |
4.1 山体 | 第75-79页 |
4.1.1 受损山体修复 | 第75-78页 |
4.1.2 建立山体保护机制 | 第78-79页 |
4.2 森林 | 第79-80页 |
4.2.1 森林分类保护 | 第79-80页 |
4.2.2 森林修复治理 | 第80页 |
4.3 梯田 | 第80-82页 |
4.3.1 田埂维护 | 第80-81页 |
4.3.2 梯田生态环境保护 | 第81-82页 |
4.3.3 建立鼓励耕种的机制 | 第82页 |
4.4 水系 | 第82-87页 |
4.4.1 水系驳岸保护 | 第82-86页 |
4.4.2 水质保护 | 第86-87页 |
第五章 哈尼梯田遗产区传统村落民居风貌改善策略研究 | 第87-93页 |
5.1 民居风貌保护与修复 | 第87-93页 |
5.1.1 传统类与协调类民居的修复方法 | 第87-89页 |
5.1.2 协调类与异化类民居的修复方法 | 第89-93页 |
5.1.2.1 外墙恢复技术 | 第89-90页 |
5.1.2.2 屋顶恢复技术 | 第90-93页 |
第六章 哈尼梯田遗产区传统村落基础设施改善策略研究 | 第93-137页 |
6.1 道路广场 | 第93-118页 |
6.1.1 道路 | 第93-106页 |
6.1.1.1 过境道路 | 第93-96页 |
6.1.1.2 村级主路 | 第96-100页 |
6.1.1.3 组团路 | 第100-102页 |
6.1.1.4 宅间路 | 第102-104页 |
6.1.1.5 台阶 | 第104-106页 |
6.1.2 停车场 | 第106-109页 |
6.1.2.1 停车场现状 | 第106页 |
6.1.2.2 新建停车场地 | 第106-109页 |
6.1.3 广场 | 第109-114页 |
6.1.3.1 村内广场空间现状 | 第109页 |
6.1.3.2 广场空间改造 | 第109-114页 |
6.1.4 宅间空地 | 第114-116页 |
6.1.5 道路广场附属设施 | 第116-118页 |
6.1.5.1 信息标识牌 | 第116-117页 |
6.1.5.2 树池 | 第117-118页 |
6.1.5.3 座椅 | 第118页 |
6.2 市政设施 | 第118-131页 |
6.2.1 传统沟渠系统 | 第119-123页 |
6.2.1.1 传统沟渠系统现状分析 | 第119-120页 |
6.2.1.2 传统沟渠系统整治措施 | 第120-123页 |
6.2.2 给水系统 | 第123-124页 |
6.2.3 污水排放及处理系统 | 第124-126页 |
6.2.3.1 新建污水管网 | 第124-125页 |
6.2.3.2 新建污水处理池 | 第125-126页 |
6.2.4 电力电信设施 | 第126-129页 |
6.2.4.1 电力电信线路入地埋设 | 第126-127页 |
6.2.4.2 中转终端设备外包设计 | 第127-128页 |
6.2.4.3 大型通讯信号塔移位 | 第128-129页 |
6.2.5 消防系统 | 第129-131页 |
6.2.5.1 设立消防水源 | 第129-130页 |
6.2.5.2 设立消火栓 | 第130-131页 |
6.2.6 照明设施 | 第131页 |
6.3 环卫设施 | 第131-137页 |
6.3.1 垃圾桶 | 第132-133页 |
6.3.2 垃圾收集点 | 第133-134页 |
6.3.3 公共厕所 | 第134-135页 |
6.3.4 肥塘 | 第135-137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137-139页 |
7.1 总结与思考 | 第137页 |
7.2 论文存在的不足 | 第137-139页 |
致谢 | 第139-14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41-143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143-149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49-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