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6页 |
1.1 概述 | 第9-10页 |
1.2 荧光分子探针的几种识别机制 | 第10-15页 |
1.2.1 光诱导电子转移(PET)机制 | 第10-11页 |
1.2.2 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机制 | 第11-12页 |
1.2.3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机理 | 第12-14页 |
1.2.4 激基缔合物/复合物(Excimer/Exciplex)机理 | 第14-15页 |
1.3 香豆素类荧光分子探针的研究进展 | 第15-25页 |
1.3.1 香豆素类阳离子荧光探针 | 第15-21页 |
1.3.2 香豆素类阴离子荧光探针 | 第21-23页 |
1.3.3 香豆素类分子荧光探针 | 第23-25页 |
1.4 论文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含N,N-二(2-吡啶甲基)胺识别单元香豆素类探针 | 第26-42页 |
2.1 前言 | 第2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6-30页 |
2.2.1 实验试剂以及仪器 | 第26-27页 |
2.2.2 目标化合物的制备 | 第27-30页 |
2.2.3 紫外及荧光光谱的测定 | 第30页 |
2.3 结果以及讨论 | 第30-40页 |
2.3.1 探针A1的光谱测定结果与讨论 | 第30-34页 |
2.3.2 探针A2的光谱测定结果与讨论 | 第34-40页 |
2.4 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新型含硫原子香豆素荧光探针 | 第42-69页 |
3.1 前言 | 第4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2-46页 |
3.2.1 实验试剂以及仪器 | 第42-43页 |
3.2.2 目标化合物的制备 | 第43-45页 |
3.2.3 紫外以及荧光光谱的测定 | 第45-4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6-68页 |
3.3.1 探针B1的光谱测定结果与讨论 | 第46-54页 |
3.3.2 探针B2的光谱测定结果与讨论 | 第54-61页 |
3.3.3 探针B3的光谱测定结果与讨论 | 第61-68页 |
3.4 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7页 |
附录 | 第77-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