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连梁设计要求及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第11-14页 |
1.2.1 连梁的作用 | 第11-12页 |
1.2.2 我国现行规范的相关规定 | 第12-13页 |
1.2.3 当前连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1.3 连梁的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 第14-19页 |
1.3.1 关于连梁配筋方案的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3.2 劲性混凝土连梁 | 第19页 |
1.4 区域约束的概念 | 第19-22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6 已有研究方式简介 | 第22-23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数值模拟相关的基本理论 | 第25-39页 |
2.1 软件简介 | 第25页 |
2.2 混凝土本构关系 | 第25-32页 |
2.2.1 混凝土单轴本构关系 | 第25-28页 |
2.2.2 单向应力加卸载情形 | 第28-29页 |
2.2.3 单向应力循环加载情形 | 第29-30页 |
2.2.4 屈服条件 | 第30-32页 |
2.2.5 混凝土开裂模型 | 第32页 |
2.3 钢筋和型钢本构模型 | 第32-33页 |
2.4 ABAQUS中单元、接触的选择 | 第33-35页 |
2.4.1 单元选择 | 第33-34页 |
2.4.2 接触定义 | 第34页 |
2.4.3 接触选择 | 第34-35页 |
2.5 抗震性能的评价 | 第35-37页 |
2.5.1 滞回曲线 | 第35-36页 |
2.5.2 延性系数 | 第36-37页 |
2.6 数据的采集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数值模拟参数选用正确性验证 | 第39-53页 |
3.1 混凝土损伤验证 | 第39-48页 |
3.1.1 试验模型数据 | 第39-41页 |
3.1.2 加载制度 | 第41-42页 |
3.1.3 ABAQUS数值模拟模型 | 第42-44页 |
3.1.4 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 | 第44-48页 |
3.2 接触验证 | 第48-52页 |
3.2.1 试验模型数据 | 第48-49页 |
3.2.2 ABAQUS模型介绍 | 第49页 |
3.2.3 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 | 第49-51页 |
3.2.4 摩擦系数选取 | 第51-5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区域约束型钢混凝土组合连梁抗震性能分析 | 第53-67页 |
4.1 区域约束简介 | 第53-54页 |
4.2 模型介绍 | 第54-58页 |
4.3 结果对比分析 | 第58-64页 |
4.3.1 滞回性能的对比 | 第58-62页 |
4.3.2 受拉损伤情况 | 第62-64页 |
4.4 不同摩擦系数对比分析 | 第64-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区域约束型钢混凝土连梁性能的影响因素及优化 | 第67-93页 |
5.1 计算模型设计 | 第67-68页 |
5.2 跨高比对区域约束型钢混凝土连梁受力影响 | 第68-73页 |
5.2.1 不同跨高比的区域约束型钢混凝土连组合梁的基本信息 | 第68页 |
5.2.2 不同跨高比下区域约束型钢混凝土连梁滞回能力对比 | 第68-71页 |
5.2.3 不同跨高比下型钢应力的分布 | 第71-73页 |
5.3 型钢锚固长度对区域约束型钢混凝土连梁受力影响 | 第73-81页 |
5.3.1 合理锚固长度(锚跨比)的相关理论 | 第73-75页 |
5.3.2 型钢不同埋入长度区域约束型钢混凝土连梁滞回能力对比 | 第75-77页 |
5.3.3 不同锚固长度(锚跨比)锚固部分型钢应力对比 | 第77-81页 |
5.4 型钢截面尺寸对区域约束型钢混凝土组合连梁受力影响 | 第81-90页 |
5.4.1 型钢腹板厚度不同情况下组合连梁滞回性能对比 | 第81-84页 |
5.4.2 型钢翼缘板宽度不同情况下组合连梁滞回性能对比 | 第84-86页 |
5.4.3 型钢腹板高度不同情况下组合连梁滞回性能对比 | 第86-90页 |
5.5 箍筋间距不同对区域约束型钢混凝土连梁受力影响 | 第90-9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7页 |
6.1 结论 | 第93-95页 |
6.2 展望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