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砷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后生物有效性和长期稳定性评估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2 土壤砷污染来源及其污染状况第11-13页
    1.3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第13-15页
    1.4 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评估方法第15-19页
        1.4.1 化学方法第16-17页
        1.4.2 生物学方法第17-19页
    1.5 污染土壤稳定后长期稳定性评估第19-20页
    1.6 课题研究目的第20-21页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1-22页
        1.7.1 研究内容第21页
        1.7.2 技术路线第21-22页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2-31页
    2.1 供试材料第22-23页
        2.1.1 供试土壤及其稳定化方法第22页
        2.1.2 供试生物第22-23页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23-25页
        2.2.1 实验仪器第23-24页
        2.2.2 实验试剂第24-25页
    2.3 样品分析方法第25-29页
        2.3.1 总砷分析方法第25-26页
        2.3.2 不同价态砷的分析方法第26-29页
        2.3.3 土壤样品中重金属分析方法第29页
    2.4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QA/QC)第29-31页
第3章 砷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后有效态和形态变化第31-40页
    3.1 实验方法第31-34页
        3.1.1 土壤理化性质第31-33页
        3.1.2 单次提取法第33页
        3.1.3 Tessier连续提取法第33-34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34-39页
        3.2.1 稳定化前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第34-35页
        3.2.2 稳定化前后不同提取剂提取的砷的浓度第35-37页
        3.2.3 稳定化前后土壤中砷的形态变化第37-39页
    3.3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4章 砷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后的生物有效性第40-52页
    4.1 实验方法第40-42页
        4.1.1 致死率和体重损失第40-41页
        4.1.2 蚯蚓体内砷的累积第41页
        4.1.3 对费氏弧菌的发光抑制效应第41页
        4.1.4 微生物群落结构第41-42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42-51页
        4.2.1 稳定化对蚯蚓致死率和体重损失的影响第42-44页
        4.2.2 稳定化前后蚯蚓体内总砷和各价态砷的累积第44-46页
        4.2.3 蚯蚓体内各价态砷与其生物反应的关系第46-47页
        4.2.4 蚯蚓体内砷的累积量与砷的化学提取量的关系第47页
        4.2.5 稳定化对费氏弧菌的发光抑制效应第47-48页
        4.2.6 稳定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第48-51页
    4.3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5章 砷污染土壤稳定后长期稳定性研究第52-65页
    5.1 实验方法第52-53页
        5.1.1 冻融循环实验第52页
        5.1.2 干湿交替实验第52-53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53-64页
        5.2.1 冻融循环次数对土壤中总砷的浸出浓度的影响第53-54页
        5.2.2 冻融循环次数对土壤中砷的形态分布的影响第54-58页
        5.2.3 冻融循环次数对土壤pH的影响第58页
        5.2.4 土壤冻融循环后微观形貌变化第58-59页
        5.2.5 干湿交替次数对土壤中总砷的浸出浓度的影响第59-60页
        5.2.6 干湿交替次数对土壤中砷的形态分布的影响第60-63页
        5.2.7 干湿交替次数对土壤pH的影响第63页
        5.2.8 土壤干湿交替后微观形貌变化第63-64页
    5.3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65-67页
    6.1 结论第65-66页
    6.2 建议与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6页
致谢第76-77页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平矿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突水水源判别系统研究
下一篇:试论林丹汗建立金刚白城背景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