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建构的勤劳者:白族年龄组织帮辈中的女性角色与生活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绪论 | 第9-14页 |
| 一、研究缘起、问题意识与创新之处 | 第9-10页 |
| (一) 研究缘起与问题意识 | 第9-10页 |
| (二) 创新之处 | 第10页 |
| 二、田野点介绍 | 第10-11页 |
| (一) 地理位置 | 第10-11页 |
| (二) 主要产业形态与家户人口 | 第11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一) 历史文献法 | 第11页 |
| (二) 观察与参与观察 | 第11-12页 |
| (三) 访谈法 | 第12页 |
| 四、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12-14页 |
| (一) 研究的重点 | 第12页 |
| (二) 研究的难点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观点 | 第14-24页 |
| (一) 文献回顾 | 第14-22页 |
| 1、关于年龄组织的研究 | 第14-16页 |
| 2、人类学关于社会性别的研究 | 第16-18页 |
| 3、女性角色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 4、白族相关研究 | 第19-22页 |
| (二) 理论方法论 | 第22-24页 |
| 1、女性主义的关怀伦理与社会性别建构理论 | 第22页 |
| 2、“惯习”理论 | 第22-23页 |
| 3、资本理论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鹤庆白族年龄组织帮辈概况 | 第24-41页 |
| (一) 历史起源与组织原则 | 第24-30页 |
| 1、历史起源 | 第24-28页 |
| 2、组织原则 | 第28-30页 |
| (二) 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 | 第30-32页 |
| 1、帮辈与宗族 | 第30-31页 |
| 2、帮辈与生产队 | 第31-32页 |
| (三) 帮辈活动 | 第32-41页 |
| 1、打拼火 | 第32-33页 |
| 2、人生仪礼中的互助 | 第33-38页 |
| 3、生产生活中的互助 | 第38-39页 |
| 4、祈福活动 | 第39-41页 |
| 第三章 鹤庆白族社会性别价值及其历史背景 | 第41-56页 |
| (一) 性别文化:对女性劳动力的高度重视 | 第41-51页 |
| 1、基于性别角度的观察 | 第41-45页 |
| 2、女性的帮辈义务和惩戒措施 | 第45-51页 |
| (二) 过度勤劳的背景及原因 | 第51-56页 |
| 1、社会结构因素:严格父系制 | 第51-52页 |
| 2、环境与生计:耕地紧缺与“走夷方” | 第52-56页 |
| 第四章 帮辈与女性 | 第56-68页 |
| (一) 时间维度:帮辈对女性角色的形塑 | 第56-63页 |
| 1、少女:帮辈形成时期的个人养成 | 第56-59页 |
| 2、身份过渡:帮辈发展时期成员之间的吸纳与磨合 | 第59-60页 |
| 3、中年:帮辈成熟时期作为社会资本的帮辈 | 第60-62页 |
| 4、老年:帮辈稳定时期的陪伴与生活 | 第62-63页 |
| (二) 空间维度:帮辈与女性生活的调解 | 第63-68页 |
| 1、家庭生活空间 | 第64-65页 |
| 2、社会交际空间 | 第65-66页 |
| 3、精神文化空间 | 第66-68页 |
| 第五章 帮辈对于“过度劳动”价值的两面性 | 第68-76页 |
| (一) 正面:作为女性“庇护所”的帮辈 | 第68-71页 |
| (二) 负面:“度过勤劳”价值的加强者 | 第71-76页 |
| 1、帮辈义务加剧女性过劳的境况 | 第71-73页 |
| 2、加倍劳动——对象征资本的竞争 | 第73-74页 |
| 3、劳动回馈是女人们表达亲疏关系的方式 | 第74-76页 |
| 结论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