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生物矿化 | 第9-10页 |
1.2 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机制 | 第10-16页 |
1.2.1 光合作用 | 第12-13页 |
1.2.2 尿素水解 | 第13-14页 |
1.2.3 反硝化作用 | 第14-15页 |
1.2.4 氨基酸氨化 | 第15页 |
1.2.5 硫酸盐还原 | 第15页 |
1.2.6 甲烷氧化 | 第15-16页 |
1.3 碳酸盐矿化菌举例 | 第16-18页 |
1.3.1 巴氏芽孢八叠球菌 | 第16页 |
1.3.2 粘细菌 | 第16-17页 |
1.3.3 铜绿假单胞菌 | 第17-18页 |
1.4 碳酸钙晶体的多态性 | 第18-19页 |
1.5 MICP的应用 | 第19-22页 |
1.5.1 去除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 | 第19-20页 |
1.5.2 去除钙离子和多氯联苯 | 第20页 |
1.5.3 二氧化碳固存 | 第20-21页 |
1.5.4 固化土壤 | 第21页 |
1.5.5 生物混凝土 | 第21-22页 |
1.5.6 其他应用 | 第22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2-23页 |
第2章 巴氏芽孢八叠球菌运动多样性 | 第23-41页 |
2.1 引言 | 第23-25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6-32页 |
2.3.1 细菌培养与形态观察 | 第26-28页 |
2.3.2 细菌生长曲线和环境pH变化测定 | 第28页 |
2.3.3 细菌运动数据采集 | 第28-29页 |
2.3.4 图像数据分析 | 第29-32页 |
2.4 巴氏芽孢八叠球菌形态与生长特性 | 第32-33页 |
2.5 巴氏芽孢八叠球菌近表面运动特性 | 第33-36页 |
2.6 巴氏芽孢八叠球菌在两种条件下近表面运动的不同 | 第36-38页 |
2.7 实验条件选取 | 第38-39页 |
2.8 结论 | 第39-41页 |
第3章 巴氏芽孢八叠球菌生物矿化过程及应用 | 第41-53页 |
3.1 引言 | 第41-43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3.3.1 巴氏芽孢八叠球菌诱导碳酸钙晶体形成过程 | 第44页 |
3.3.2 多孔碳酸钙晶体制备过程 | 第44-45页 |
3.4 碳酸钙晶体形成过程分析 | 第45-48页 |
3.5 多孔材料制备结果 | 第48-51页 |
3.5.1 胶体晶体模板形貌 | 第48页 |
3.5.2 大孔碳酸钙的形貌 | 第48-49页 |
3.5.3 实验条件的选取 | 第49-50页 |
3.5.4 氯化钙溶液浓度对产物形貌的影响 | 第50-51页 |
3.6 结论 | 第51-53页 |
第4章 铜绿假单胞菌运动行为研究 | 第53-65页 |
4.1 引言 | 第53-54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54-56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6-59页 |
4.3.1 细菌培养 | 第56页 |
4.3.2 细菌运动数据的采集 | 第56-58页 |
4.3.3 单细胞图像数据的分析 | 第58页 |
4.3.4 单细胞运动各参数计算 | 第58-59页 |
4.3.5 细菌群体运动评价 | 第59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9-62页 |
4.4.1 不同铜绿假单胞菌单细胞运动分析比较 | 第59-61页 |
4.4.2 不同铜绿假单胞菌群体行为分析比较 | 第61-62页 |
4.5 结论 | 第62-65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5.1 总结 | 第65-66页 |
5.2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7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