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5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9-11页 |
1.2 研究回顾 | 第11-18页 |
1.2.1 影像记录(1860-1925) | 第11-12页 |
1.2.2 早期研究(1925-1949) | 第12-14页 |
1.2.3 文献研究(1980-2010) | 第14-15页 |
1.2.4 实物调查结合文献研究(2010 年至今) | 第15-17页 |
1.2.5 研究不足 | 第17-18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4 研究材料 | 第19-23页 |
1.4.1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13 年三维点云扫描数据及测绘图纸 | 第19-20页 |
1.4.2 2015 年施工现场跟踪补测与调查 | 第20页 |
1.4.3 样式雷建筑图档 | 第20-21页 |
1.4.4 相关档案、文献 | 第21-23页 |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23-24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5.2 论文结构 | 第23-24页 |
1.6 创新点及未尽事宜 | 第24-25页 |
1.6.1 创新点 | 第24页 |
1.6.2 未尽事宜 | 第24-25页 |
第2章 大高玄殿建筑现状 | 第25-141页 |
2.1 大高玄殿概况 | 第25-27页 |
2.2 单体建筑 | 第27-139页 |
2.2.1 第一道山门 | 第27-29页 |
2.2.2 第二道山门 | 第29-31页 |
2.2.3 大高玄门 | 第31-42页 |
2.2.4 大高玄门值房 | 第42-44页 |
2.2.5 鼓楼、钟楼 | 第44-53页 |
2.2.6 大高玄殿正殿 | 第53-81页 |
2.2.7 大高玄殿正殿配殿 | 第81-91页 |
2.2.8 雷坛 | 第91-108页 |
2.2.9 雷坛配殿 | 第108-117页 |
2.2.10 乾元阁 | 第117-138页 |
2.2.11 墙垣 | 第138-139页 |
2.3 大高玄殿中轴线建筑数据 | 第139-140页 |
总结 | 第140-141页 |
第3章 大高玄殿建置沿革考 | 第141-191页 |
3.1 明代大高玄殿 | 第141-161页 |
3.1.1 “钦定殿”之名 | 第141-151页 |
3.1.2 始建宫殿额名 | 第151-159页 |
3.1.3 隆庆朝保留 | 第159-160页 |
3.1.4 万历朝增建 | 第160-161页 |
3.2 清代大高玄殿 | 第161-183页 |
3.2.1 康熙朝承袭 | 第161-165页 |
3.2.2 雍正朝奉道 | 第165-167页 |
3.2.3 乾隆朝改建 | 第167-178页 |
3.2.4 光绪朝大修 | 第178-183页 |
3.3 民国至今大高玄殿 | 第183-187页 |
总结 | 第187-191页 |
第4章 大高玄殿形制特征分析 | 第191-211页 |
4.1 特征分析 | 第191-197页 |
4.1.1 平面 | 第191-192页 |
4.1.2 剖面 | 第192-196页 |
4.1.3 立面 | 第196-197页 |
4.2 斗栱分析 | 第197-201页 |
4.2.1 平身科细部 | 第197-198页 |
4.2.2 柱头科细部 | 第198-200页 |
4.2.3 角科细部 | 第200-201页 |
4.3 大木构件分析 | 第201-205页 |
4.3.1 角梁 | 第201-203页 |
4.3.2 椽子 | 第203-205页 |
4.4 歇山做法分析 | 第205-210页 |
总结 | 第210-211页 |
第5章 大高玄殿规划与外部空间设计意向 | 第211-239页 |
5.1 数据说明 | 第211-214页 |
5.2 明嘉靖朝大高玄殿规划意向 | 第214-225页 |
5.2.1 选址 | 第214-216页 |
5.2.2 平面分析 | 第216-217页 |
5.2.3 视线分析 | 第217-223页 |
5.2.4 外部空间组织 | 第223-225页 |
5.3 清乾隆朝大高玄殿外部空间意向 | 第225-237页 |
5.3.1 总体布局 | 第225-227页 |
5.3.2 平面分析 | 第227-228页 |
5.3.3 视线分析 | 第228-235页 |
5.3.4 外部空间组织 | 第235-237页 |
总结 | 第237-239页 |
参考文献 | 第239-24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245-247页 |
致谢 | 第2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