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 综述一 中医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的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17页 | 
| 综述二 西医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的研究进展 | 第17-25页 | 
| 参考文献 | 第22-25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5-52页 | 
| 前言 | 第25-26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26-28页 | 
| 1.1 病例来源 | 第26页 | 
| 1.2 诊断标准 | 第26-27页 | 
| 1.3 纳入标准 | 第27页 | 
| 1.4 排出标准 | 第27-28页 | 
| 1.5 脱落标准 | 第28页 | 
| 1.6 剔除标准 | 第28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28-36页 | 
| 2.1 分组方法 | 第28页 | 
| 2.2 治疗方法 | 第28-32页 | 
| 2.3 观察指标 | 第32-34页 | 
| 2.4 统计分析 | 第34-35页 | 
| 2.5 技术路线图 | 第35-36页 | 
| 3 研究结果 | 第36-42页 | 
| 3.1 基线资料比较 | 第36-37页 | 
| 3.2 治疗前及术后肛门静息疼痛情况比较 | 第37-38页 | 
| 3.3 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比较 | 第38页 | 
| 3.4 术后首次排便后疼痛评分比较 | 第38-39页 | 
| 3.5 两组患者止痛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 第39页 | 
| 3.6 两组患者排尿情况比较 | 第39-40页 | 
| 3.7 两组患者术后水肿情况比较 | 第40-41页 | 
| 3.8 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 第41页 | 
| 3.9 肛门控制情况比较 | 第41页 | 
| 3.10 安全性指标比较 | 第41页 | 
| 3.11 随访相关内容比较 | 第41-42页 | 
| 4 讨论 | 第42-49页 | 
| 4.1 中西医对混合痔术后疼痛机制的认识 | 第42-43页 | 
| 4.1.1 中医对混合痔术后疼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42页 | 
| 4.1.2 西医对混合痔术后疼痛机制的认识 | 第42-43页 | 
| 4.2 混合痔术后镇痛的必要性 | 第43-44页 | 
| 4.3 亚甲蓝长效止痛剂镇痛作用的探讨 | 第44-48页 | 
| 4.3.1 亚甲蓝的临床应用概况 | 第44页 | 
| 4.3.2 亚甲蓝的镇痛机制 | 第44-45页 | 
| 4.3.3 亚甲蓝浓度与镇痛效果的关系 | 第45-46页 | 
| 4.3.4 影响亚甲蓝长效止痛剂镇痛作用的其他因素 | 第46-48页 | 
| 4.3.4.1 配置药物 | 第46-48页 | 
| 4.3.4.2 注射方式 | 第48页 | 
| 4.4 亚甲蓝长效止痛剂的不良反应 | 第48-49页 | 
| 5 研究结果分析 | 第49-52页 | 
| 5.1 术后疼痛情况 | 第49页 | 
| 5.2 术后首次排便时间 | 第49-50页 | 
| 5.3 术后首次排便后疼痛评分 | 第50页 | 
| 5.4 术后止痛药物使用情况 | 第50页 | 
| 5.5 术后排尿情况 | 第50页 | 
| 5.6 术后水肿情况 | 第50-51页 | 
| 5.7 创面愈合时间 | 第51页 | 
| 5.8 其他指标 | 第51-52页 | 
| 第三部分 结语 | 第52-54页 | 
| 1 结论 | 第52页 | 
| 2 问题与展望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个人简历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