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缩略语 | 第12-13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1 南方农区发展饲草生产的意义 | 第15-16页 |
1.1 南方农区发展饲草生产的必要性 | 第15页 |
1.2 南方农区发展饲草生产的可行性 | 第15-16页 |
2 土壤水分对紫花苜蓿的影响 | 第16-19页 |
2.1 土壤水分对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 | 第16-17页 |
2.2 土壤水分对紫花苜蓿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17-18页 |
2.3 土壤水分对紫花苜蓿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18-19页 |
3 施肥对紫花苜蓿的影响 | 第19-22页 |
3.1 施肥对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 | 第20-21页 |
3.2 施肥对紫花苜蓿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21-22页 |
3.3 施肥对紫花苜蓿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22页 |
4 土壤水肥互作效应对作物的影响 | 第22-25页 |
4.1 土壤水肥互作效应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第22-23页 |
4.2 土壤水肥互作效应对作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23-24页 |
4.3 土壤水肥互作研究当前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土壤水分和施氨水平对紫花苜蓿苗期生长的互作效应分析 | 第25-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25-26页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6页 |
1.3.1 生长性状的测定 | 第26页 |
1.3.2 叶片光合氮素利用率和水分利用率的测定与计算 | 第26页 |
1.4 数据统计 | 第2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4页 |
2.1 地上部生长 | 第26-28页 |
2.2 地上部干重对土壤水分和施氮水平的模拟分析 | 第28-30页 |
2.3 水分和氮素利用率 | 第30-32页 |
2.4 地上部干重、水分和氮素利用率的回归分析 | 第32-33页 |
2.5 地上部干重与地上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33-34页 |
3 讨论 | 第34-36页 |
3.1 土壤水分和施氮水平对苗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 土壤水分和施氮水平对苗期水分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 | 第36页 |
4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施氮水平对紫花苜蓿苗期气体交换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37-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37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37页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7-39页 |
1.3.1 氮素含量的测定 | 第37页 |
1.3.2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 第37-38页 |
1.3.3 NR活性的测定 | 第38页 |
1.3.4 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 | 第38页 |
1.3.5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第38-39页 |
1.4 数据统计 | 第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7页 |
2.1 植株氮素含量 | 第39-41页 |
2.2 光合色素含量 | 第41-42页 |
2.3 硝酸还原酶活性 | 第42-43页 |
2.4 气体交换参数 | 第43-45页 |
2.5 叶绿素荧光参数 | 第45-46页 |
2.6 紫花苜蓿Pn与地上部干重、叶片氮素含量的相关性 | 第46-47页 |
3 讨论 | 第47-49页 |
3.1 土壤水分和施氮水平对苗期叶片氮素含量的影响 | 第47页 |
3.2 土壤水分和施氮水平对苗期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 土壤水分和施氮水平对苗期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第48页 |
3.4 土壤水分和施氮水平对苗期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48-49页 |
4 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施氮水平对紫花苜蓿苗期光合响应参数的影响 | 第51-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3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51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51页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51-53页 |
1.3.1 光响应参数的测定与计算 | 第51-52页 |
1.3.2 CO_2响应参数的测定与计算 | 第52页 |
1.3.3 光合曲线拟合 | 第52-53页 |
1.4 数据统计 | 第5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9页 |
2.1 光响应曲线 | 第53-55页 |
2.2 光响应参数 | 第55-56页 |
2.3 CO_2响应曲线 | 第56-58页 |
2.4 CO_2响应参数 | 第58-59页 |
3 讨论 | 第59-60页 |
4 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综合讨论与全文结论 | 第61-63页 |
1 综合讨论 | 第61-62页 |
2 全文结论 | 第62-63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