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现状 | 第12-1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一、征信市场的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 第19页 |
二、借鉴国外征信市场发展经验探寻适合中国征信行业的发展之路 | 第19页 |
三、倡导打破大数据藩篱以促进征信行业良性发展 | 第19页 |
四、分析目前中国征信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创造更大的市场价值 | 第19-20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20-22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0页 |
二、论文创新之处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银联大数据特征及来源维度分析 | 第22-26页 |
第一节 银联大数据特征 | 第22-23页 |
一、大数据的定义 | 第22页 |
二、银联大数据的特征 | 第22-23页 |
第二节 银联大数据来源维度 | 第23-26页 |
第三章 银联大数据在中国征信行业的应用 | 第26-46页 |
第一节 银联大数据征信应用方向及准则 | 第26-28页 |
一、银联大数据征信应用方向 | 第26-27页 |
二、银联大数据的征信应用准则 | 第27-28页 |
第二节 银联征信产品架构 | 第28-39页 |
一、征信产品开发流程 | 第28-31页 |
二、征信产品架构体系 | 第31-39页 |
第三节 银联征信产品应用场景 | 第39-42页 |
一、增强金融机构风控能力,从而提升经营管理和资金使用效率 | 第39-41页 |
二、践行打破数据藩篱的倡导,与大数据公司共建征信生态 | 第41页 |
三、为征信监管机构提供大数据和技术式监管支持 | 第41-42页 |
第四节 银联征信数据安全保护实践 | 第42-46页 |
一、系统安全保护 | 第42-43页 |
二、数据安全保护 | 第43-46页 |
第四章 银联大数据在中国征信行业应用的五力模型分析 | 第46-54页 |
第一节 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 第46-48页 |
一、公共征信系统 | 第46-47页 |
二、社会征信体系 | 第47-48页 |
第二节 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 | 第48-50页 |
一、具备一定的用户生态圈的互联网公司 | 第48-49页 |
二、境外征信机构 | 第49-50页 |
第三节 可能存在的替代威胁 | 第50-51页 |
第四节 来自供应端的危机 | 第51-52页 |
第五节 来自买方市场的机会 | 第52-54页 |
一、买方所需产品的数量巨大 | 第52-53页 |
二、买方转而购买其他替代产品所需的成本较高 | 第53页 |
三、买方应用方向和目标非常丰富多样 | 第53-54页 |
第五章 银联大数据在征信行业应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54-66页 |
第一节 银联大数据在征信行业的应用面临的机遇 | 第54-57页 |
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打破了征信行业现有思维模式和格局 | 第54-55页 |
二、征信行业可利用的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 | 第55-56页 |
三、新兴技术推进了征信行业的转型升级 | 第56页 |
四、征信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促进了征信行业差异化竞争 | 第56-57页 |
第二节 银联大数据在征信行业的应用面临的挑战 | 第57-59页 |
一、虽然征信行业思维模式和格局发生了变革,但“信息孤岛”难以消除 | 第57页 |
二、虽然征信行业可利用的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但数据处理能力亟待提高 | 第57-58页 |
三、虽然新兴技术推进了征信行业的转型升级,但信息安全面临着重大考验 | 第58-59页 |
四、虽然大数据时代促进了征信行业差异化竞争,但法律法规的建设相对滞后 | 第59页 |
第三节 由银联大数据在中国征信行业的应用提出发展建议措施 | 第59-66页 |
一、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 第59-61页 |
二、在加快征信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育 | 第61-63页 |
三、提升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 第63-64页 |
四、推进立法机构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 第64-6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