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3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背景一: 以雾霾为代表的城市气候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 第12-13页 |
1.1.2 背景二: 统一的空间规划治理体系呼之欲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规划重点 | 第13-14页 |
1.1.3 背景三: 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需求 | 第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风道治霾的研究评述 | 第15-28页 |
1.3.1 国外雾霾治理的研究动态 | 第15-16页 |
1.3.2 国外风道相关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3.3 国内雾霾治理的研究动态 | 第19页 |
1.3.4 国内风道相关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1.3.5 国内外风道治霾驱热的典型案例 | 第24-26页 |
1.3.6 国内外风道研究进展评述 | 第26-28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8-3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31页 |
2 雾霾与土地利用空间结构(风道)关系 | 第31-39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1-32页 |
2.1.1 多尺度风道 | 第31-32页 |
2.1.2 雾霾 | 第32页 |
2.2 城市(城市群)风环境基本特征 | 第32-37页 |
2.2.1 城市近地面大气环境分层现象 | 第33页 |
2.2.2 城市风场基本特征 | 第33-35页 |
2.2.3 城市土地空间整体利用结构及发展模式对风的影响 | 第35-36页 |
2.2.4 城市群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与风环境 | 第36-37页 |
2.3 雾霾的危害、成因、时空分布 | 第37-39页 |
2.3.1 雾霾的组成成分及危害 | 第37页 |
2.3.2 雾霾的成因 | 第37-38页 |
2.3.3 雾霾时空分布与土地利用(风道)的关系 | 第38-39页 |
3 雾霾管控:区域风道系统重构与土地利用空间优化 | 第39-43页 |
3.1 雾霾影响下的区域风道系统重构 | 第39-40页 |
3.1.1 区域风道重构的传统导向 | 第39-40页 |
3.1.2 雾霾影响下区域风道系统重构的导向 | 第40页 |
3.2 面向雾霾管控的区域风道结构和功能 | 第40-42页 |
3.2.1 面向雾霾管控的区域风道结构和功能特点 | 第40-41页 |
3.2.2 面向雾霾管控的区域风道的两种类型:狭义风道与广义风道 | 第41-42页 |
3.3 雾霾管控与土地利用空间优化 | 第42-43页 |
4 城市群气候环境综合分析和风道构建方法 | 第43-51页 |
4.1 传统风环境分析、风道识别与重构方法比较 | 第43-45页 |
4.1.1 城市风环境的定性分析方法 | 第43页 |
4.1.2 常用城市风环境研究的定量方法比较 | 第43-45页 |
4.2 基于雾霾管控的城市群风道识别、重构方法提出 | 第45-51页 |
4.2.1 城市群整体气候环境掌控 | 第46-48页 |
4.2.2 作用空间识别、挖掘 | 第48-49页 |
4.2.3 补偿空间识别、挖掘 | 第49-50页 |
4.2.4 风道空间重构原则 | 第50-51页 |
5 环杭州湾城市群风道识别、重构实例探索 | 第51-71页 |
5.1 研究区概况 | 第51-52页 |
5.2 数据来源 | 第52-53页 |
5.2.1 风环境及雾霾数据 | 第52页 |
5.2.2 遥感地表温度反演数据 | 第52-53页 |
5.2.3 基础地理数据和土地利用空间数据 | 第53页 |
5.3 环杭州湾城市群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 第53-55页 |
5.4 环杭州湾城市群风环境基本特征分析 | 第55-57页 |
5.4.1 环杭州湾城市群风向特征 | 第55-56页 |
5.4.2 环杭州湾城市群风速特征 | 第56-57页 |
5.5 环杭州湾城市群风道系统作用空间分析 | 第57-62页 |
5.5.1 作用空间通风驱霾需求分析 | 第57-58页 |
5.5.2 城市群整体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对风道影响分析 | 第58-59页 |
5.5.3 重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及城市空间形态对风道影响分析——以杭州为例 | 第59-60页 |
5.5.4 重点通风驱霾的作用空间识别与挖掘 | 第60-62页 |
5.6 环杭州湾城市群风道系统补偿空间识别、挖掘 | 第62-64页 |
5.7 环杭州湾城市群风道识别、重构分析 | 第64-71页 |
5.7.1 现存狭义风道的识别 | 第64-67页 |
5.7.2 广义风道空间的系统重构 | 第67-68页 |
5.7.3 基于雾霾管控的环杭州湾城市群风道重构设想 | 第68-71页 |
6 基于区域风道重构和土地利用空间优化的雾霾管控策略研究 | 第71-76页 |
6.1 典型地区的风道驱霾实践经验启示 | 第71-73页 |
6.1.1 德国风道建设实践中值得借鉴的先进经验 | 第71-72页 |
6.1.2 日本风道建设实践中值得借鉴的先进经验 | 第72-73页 |
6.1.3 中国香港风道建设实践中值得借鉴的先进经验 | 第73页 |
6.2 先进风道通风驱霾案例经验总结和环杭州湾城市群风道系统重构实证研究收获的思考 | 第73-74页 |
6.3 基于区域风道重构和土地利用空间优化的雾霾管控建议 | 第74-76页 |
6.3.1 顶层设计:将风道重构成果软性植入相关规划 | 第74-75页 |
6.3.2 配合生态文明建设,合理布局产业空间 | 第75页 |
6.3.3 立法治霾,坚定保护风道畅通 | 第75页 |
6.3.4 风道治霧有赖于大量技术投入 | 第75-76页 |
7 结语及展望 | 第76-78页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76页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5页 |
附录Ⅰ: 国内外风道建设典型地区的风道规划图 | 第85-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