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台丽纪录片的文化传播价值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绪论 | 第9-16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9页 |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 (一)关于胡台丽纪录片的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 (二)胡台丽纪录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 三、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 (二)现实意义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胡台丽纪录片的创作背景 | 第16-21页 |
| 一、政治环境宽松,扩大创作空间 | 第16-17页 |
| 二、经济飞速增长,迎来发展机遇 | 第17页 |
| 三、文化政策得力,减小拍摄阻力 | 第17-18页 |
| 四、新电影运动兴起,革新拍摄理念 | 第18-19页 |
| 五、理论研究丰富,指导拍摄实践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胡台丽纪录片的文化特色 | 第21-29页 |
| 一、文本与影像民族志互文 | 第21-23页 |
| 二、秉持主位视角拍摄理念 | 第23-25页 |
| 三、关注少数族群情感议题 | 第25-26页 |
| 四、兼具感性与理性的女性视角 | 第26-29页 |
| 第三章 胡台丽纪录片的影像诠释 | 第29-46页 |
| 一、阐释特殊文化符号 | 第29-37页 |
| (一)百步蛇:作为文化表征的原始崇拜 | 第30-32页 |
| (二)祭祀仪式:族群文化的核心载体 | 第32-34页 |
| (三)玫瑰石:族群文化融合的见证者 | 第34-35页 |
| (四)排湾笛:族群情感表达的艺术手段 | 第35-37页 |
| 二、记录文化冲突与变迁 | 第37-46页 |
| (一)农村与城市 | 第37-38页 |
| (二)“中心”与“边缘” | 第38-40页 |
| (三)权力与权利 | 第40-42页 |
| (四)传统与现代 | 第42-46页 |
| 第四章 胡台丽纪录片的传播价值分析 | 第46-55页 |
| 一、真实记录,保存消逝文化 | 第46-48页 |
| 二、院线上映,迈向大众传播 | 第48-50页 |
| 三、提升文化认同,促进文化传承 | 第50-52页 |
| 四、消减文化隔阂,引发文化反思 | 第52-55页 |
| 结语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致谢 | 第58-60页 |
| 附录A:胡台丽纪录片简介 | 第60-62页 |
| 附录B: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