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冀中饶阳凹陷留北区块新近系馆陶组沉积特征及储层预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前言第9-16页
    1.1 沉积相研究现状第9-10页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0-11页
    1.3 研究区研究现状第11-13页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3-15页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15-16页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16-21页
    2.1 区域构造第16-17页
    2.2 区域地层第17页
    2.3 研究区馆陶组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第17-21页
第3章 沉积相标志及类型研究第21-47页
    3.1 沉积相标志第21-34页
        3.1.1 岩石学标志第21-30页
        3.1.2 沉积构造标志第30-32页
        3.1.3 古生物标志第32页
        3.1.4 测井相标志第32-34页
    3.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第34-40页
        3.2.1 曲流河第35-39页
        3.2.2 辫状河第39-40页
    3.3 剖面沉积相研究第40-47页
        3.3.1 单井沉积相研究第40-45页
        3.3.2 连井剖面沉积相研究第45-47页
第4章 物源分析第47-52页
    4.1 沉积背景分析第47-48页
    4.2 砂体形态及展布特征第48-49页
    4.3 碎屑组分特征第49-51页
    4.4 重矿物分布特征第51-52页
第5章 沉积相平面展布及相模式第52-58页
    5.1 古地理背景第52页
    5.2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第52-56页
        5.2.1 馆陶Ⅲ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第52-54页
        5.2.2 馆陶Ⅱ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第54-55页
        5.2.3 馆陶Ⅰ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第55-56页
    5.3 沉积模式第56-58页
第6章 储层特征研究第58-77页
    6.1 成岩作用特征第58-62页
        6.1.1 压实作用第58-59页
        6.1.2 胶结作用第59-60页
        6.1.3 交代作用第60-61页
        6.1.4 溶蚀作用第61-62页
    6.2 成岩相分析第62-63页
    6.3 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特征第63-67页
        6.3.1 孔隙类型第63-66页
        6.3.2 孔隙结构第66-67页
    6.4 各层物性特征及平面展布第67-71页
        6.4.1 各小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特征第67-70页
        6.4.2 物性的平面展布特征第70-71页
    6.5 储层分类及控制因素探讨第71-77页
        6.5.1 储层分类第71-73页
        6.5.2 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第73-75页
        6.5.3 有利储层预测第75-77页
结论第77-78页
致谢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自底向上的视觉显著性检测算法研究
下一篇:面向多事件源的复杂事件处理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