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罗城麒麟灯舞的艺术风格及其文化价值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1页 |
1.1 本论文相关概念及研究背景 | 第7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7-9页 |
1.3 选题意义及研究目标 | 第9页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9-1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2 四川罗城麒麟灯舞的历史演进及文化探源 | 第11-26页 |
2.1 罗城麒麟灯舞的概况 | 第11-17页 |
2.1.1 麒麟信仰 | 第11-12页 |
2.1.2 罗城麒麟灯舞与“麒麟送子”传说 | 第12-13页 |
2.1.3 麒麟舞的南北地域性分布概况 | 第13-17页 |
2.2 罗城麒麟灯舞的文化生态环境 | 第17-23页 |
2.2.1 地理环境因素 | 第18-20页 |
2.2.2 历史传统因素 | 第20-21页 |
2.2.3 社会意识与社会思潮因素 | 第21-23页 |
2.3 罗城麒麟灯舞的发展概况 | 第23-26页 |
2.3.1 罗城麒麟灯舞的历史演进 | 第23-24页 |
2.3.2 罗城麒麟灯舞的传承与现状 | 第24-26页 |
3 罗城麒麟灯舞的表演形式 | 第26-37页 |
3.1 罗城麒麟灯舞的传统演出样态 | 第26-28页 |
3.1.1 演出形式 | 第26-27页 |
3.1.2 演出习俗 | 第27-28页 |
3.1.3 仪式与禁忌 | 第28页 |
3.2 罗城麒麟灯舞的组织结构 | 第28-31页 |
3.2.1 舞队 | 第28-29页 |
3.2.2 乐队 | 第29-31页 |
3.2.3 舞队与乐队的配合 | 第31页 |
3.3 罗城麒麟灯舞的表演程序 | 第31-33页 |
3.3.1 天将显威风 | 第31-32页 |
3.3.2 麒麟出场 | 第32-33页 |
3.3.3 将军驯服麒麟 | 第33页 |
3.4 罗城麒麟灯舞的道具与服装 | 第33-37页 |
4 罗城麒麟灯舞的动作特征 | 第37-42页 |
4.1 执麒麟者的拟态表现 | 第37-39页 |
4.1.1 基本脚位与步法 | 第37-38页 |
4.1.2 麒麟的拟态运用与基本动作 | 第38-39页 |
4.1.3 麒麟的表演情态 | 第39页 |
4.2 其他角色的动作技法分析 | 第39-42页 |
4.2.1 舞特定角色类 | 第39-40页 |
4.2.2 舞流星 | 第40页 |
4.2.3 舞旗、牌类 | 第40页 |
4.2.4 舞稠类 | 第40-41页 |
4.2.5 舞灯笼类 | 第41-42页 |
5 罗城麒麟灯舞的风格特征 | 第42-45页 |
5.1 规范的程式 | 第42-43页 |
5.2 与川剧的互渗 | 第43-44页 |
5.3 尚武之风浓厚 | 第44-45页 |
6 罗城麒麟灯舞的文化价值分析 | 第45-50页 |
6.1 罗城麒麟灯舞的保护传承价值 | 第45-47页 |
6.2 罗城麒麟灯舞的审美文化价值 | 第47-48页 |
6.3 罗城麒麟灯舞的社会文化价值 | 第48-50页 |
7 结语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录 | 第54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4页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目录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