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 ·三维测量技术 | 第12-13页 |
| ·接触式测量方法 | 第12页 |
| ·非接触式测量方法 | 第12-13页 |
| ·光学三维测量技术 | 第13-18页 |
| ·三角法 | 第14页 |
| ·飞行时间法 | 第14页 |
| ·双目立体视觉 | 第14-15页 |
| ·莫尔条纹法(莫尔轮廓术) | 第15页 |
| ·结构光法 | 第15-17页 |
| ·傅立叶变化轮廓术 | 第16页 |
| ·位相测量轮廓术 | 第16-17页 |
| ·光学三维测量的发展和应用 | 第17-18页 |
| ·相位、相移以及相位提取技术 | 第18-22页 |
| ·相位和相移 | 第18-19页 |
| ·引起相移误差的因素 | 第19-20页 |
| ·相移误差校正 | 第20页 |
| ·四步相移法原理 | 第20-22页 |
| ·相位展开技术 | 第22-23页 |
| ·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路径相关的空间相位展开方法研究 | 第25-46页 |
| ·基本概念 | 第26-27页 |
| ·相位差分(梯度) | 第26页 |
| ·残差点 | 第26-27页 |
| ·对偶极子 | 第27页 |
| ·GOLDSTEIN 枝切法 | 第27-31页 |
| ·质量图引导相位展开法 | 第31-36页 |
| ·洪水相位展开算法 | 第31-32页 |
| ·质量图 | 第32-34页 |
| ·本文提出的新质量图——“调制度-罗伯特梯度幅值方差”质量图 | 第34-36页 |
| ·实验比较 | 第36-45页 |
| ·模拟实验 | 第37-41页 |
| ·实例验证 | 第41-45页 |
| ·小结 | 第45-46页 |
| 第三章 路径无关的空间相位展开方法研究 | 第46-60页 |
| ·原理概述 | 第46-47页 |
| ·非权重的最小二乘法相位展开 | 第47-50页 |
| ·迭代法 | 第47-48页 |
| ·快速傅立叶变换法 | 第48-49页 |
| ·离散余弦变换法 | 第49-50页 |
| ·加权重的最小二乘法相位展开 | 第50-53页 |
| ·皮卡迭代法 | 第50-51页 |
| ·预条件共轭梯度法 | 第51页 |
| ·后处理——一致性处理 | 第51-53页 |
| ·实验比较 | 第53-59页 |
| ·模拟实验 | 第53-56页 |
| ·实例验证 | 第56-59页 |
| ·小结 | 第59-60页 |
| 第四章 时间维相位展开方法研究 | 第60-74页 |
| ·线性时间维相位展开 | 第60-62页 |
| ·指数时间维相位展开 | 第62-65页 |
| ·逆指数时间维相位展开 | 第65-68页 |
| ·部分其他典型时间维相位展开 | 第68-70页 |
| ·实验与总结 | 第70-74页 |
| 第五章 相位展开评估及三维应用实例 | 第74-89页 |
| ·相位展开的评估方法 | 第74-77页 |
| ·直接观察法 | 第74页 |
| ·相位再包裹处理 | 第74页 |
| ·截取法(细节评估法) | 第74-75页 |
| ·误差计量法 | 第75-76页 |
| ·不连续图法 | 第76-77页 |
| ·粗略评估法(联合图法) | 第77页 |
| ·各种相位展开方法之间的联系 | 第77-78页 |
| ·相机模型以及相机标定 | 第78-82页 |
| ·相机建模 | 第78-79页 |
| ·标定原理 | 第79-80页 |
| ·获取标定数据 | 第80-82页 |
| ·影响相机标定结果的因素探讨 | 第82-86页 |
| ·图像清晰度 | 第82-83页 |
| ·随机误差 | 第83页 |
| ·CCD 缺陷 | 第83页 |
| ·标定板与相机角度 | 第83页 |
| ·标定板与相机距离 | 第83-85页 |
| ·标定板大小 | 第85-86页 |
| ·处理模块、平台搭建以及实例应用 | 第86-89页 |
| ·处理模块 | 第86页 |
| ·平台搭建 | 第86-87页 |
| ·实例应用 | 第87-89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9-91页 |
| ·总结 | 第89页 |
| ·展望 | 第89-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7页 |
| 致谢 | 第97-98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8页 |